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看齐的实践启示

核心提示: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论述,主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通过强有力的党性锤炼和纪律规范,把看齐要求转化为思想方法、政治信仰、制度设计、行为规范,主动、经常、坚决看齐。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强化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并且指出这是最最紧要的政治。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历史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齐,有着深刻意蕴。在建党95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延安时期我们党强化看齐的实践,以史为鉴,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意识”这一政治要求。

一、通过看齐凝聚起全党力量

延安时期,我们党强化看齐,其目的就是要凝聚起全党的力量、战胜敌人,完成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面临严重困难。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对我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侵华日军则是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将注意力集中于打击、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对我根据地实施“扫荡”、“蚕食”。据1943年7月的一次统计,全部侵华日军的36个师有60万人,国民党只抗击了25万人,共产党抗击了35万人。全部汪伪政权的伪军有62万人,国民党方面只牵制了广东方面的6万人,而华北、华中56万伪军均由共产党抗击。侵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达到132次之多,万人至7万人的有27次。侵华日军对八路军、新四军攻击之猛烈可见一斑。同时,大批国民党军队投降成为伪军,也配合日军包围和进攻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一时间,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日伪顽三方面的夹击。加之遭受连年自然灾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减为40万;根据地的面积也减少了,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根据地财政经济非常困难,有的地方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用、没有菜吃,有的战士没有鞋袜穿,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

(二)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极端的困难局面需要全党团结起来共同克服,但当时党内团结不容乐观。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时,中央直接领导的陕北红军只有1.4万人(包括一方面军7000人和原来陕北的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一部还在张国焘挟持下重过草地,而此时二方面军长征还没有开始。同时由于张国焘另立中央,造成党内“一家两主”、“兵分两支”。这对党内的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张国焘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彻底,王明的问题又来了。王明于1937年11月从苏联回到延安,在军事上主张与国民党一起在正面战场打仗。王明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支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候补书记,以“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自居。不少人感觉王明来头大、学问高,也代表共产国际,加之王明口才比较好,演说能力比较强。同时,王明的观点也契合了我们党内一部分人想打大仗的思想。所以,这些人听了王明的演说和报告以后,思想观点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作了《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一些领导人转而在会上对中央过去的既定政策进行检讨。由于毛泽东、王明两个中央最重要的领导人意见出现了分歧,致使参会人员在传达会议精神的时候不好传达。这次政治局会议后,王明到武汉主持长江局工作。期间,王明会见美国合众社记者白得恩,大谈中国共产党如何赞助和拥护领导抗战的国民政府,却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只字不提。这与一个多月前,即10月25日,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观点形成了明显分歧。

1938年1月,王明对中央以先斩后奏的手法,向国民党通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一事,提出批评,认为没有向国民政府提前报告,是在逼蒋承认,做法不妥。同年2月,长江局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长江局决定对于党和主义问题,用泽东同志名义发表一篇2月2日与延安《新中华报》记者其光的谈话,公开答复我党意见。此稿由陈绍禹(王明)起草,经过长江局全体同志校阅和修正,油印发各报馆杂志及通讯社,由《新华日报》一次登完。又说:因时间仓促又长约万字,不得先征求毛泽东及书记处审阅。以毛泽东同志名义发表与记者的谈话,却没有经过中共中央的审阅,更没有经过毛泽东同志本人审阅,长江局就对外发表了。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