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

慎独是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

摘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慎独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面对诱惑不仅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根本不想“越雷池一步”。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慎独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与古人修身养性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尤其重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但是慎独同样也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共产党人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慎独要求在没人监督时不犯错误,即不欺暗室。《中庸》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不睹”“不闻”“隐微”之地就是“暗室”,能不能做到慎独,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因为君子无论是在“明处”还是“暗室”都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要保证在没有人监督的“暗室”不犯错误,必须在“暗室”保持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谨言慎行。首先要谨言。无论在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人聚会,无论是在领导面前还是面对群众,都不能口无遮拦,不讲场合,不讲分寸,更不能忘乎所以,满嘴的出格话、庸俗话。其次要慎行。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要老实做人,做老实人,不能“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警醒自己侥幸的结果往往是不幸。近年来,我们之所以会在部分地区和领域出现干部的公信力下降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部蜕变成了“两面人”,台上台下两个形象,毒害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干部群体形象,败坏了党和国家声誉。

要做到在没人监督时保持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态,重要的方法是培养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因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朱熹在注释“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时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敬”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孔子说“修己以敬”,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同时,儒家还讲“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儒家所说的敬畏是一种深刻理解、高度赞同后的认同和坚守,是《大学》在讲修身的时候所指出的“知止而后能定”的心理状态,与通常所说的“怕”有所不同。因此,孔子既讲君子要有敬畏之心,同时又说“君子不忧不惧”。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敬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但必须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党纪国法,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其实,在别人“不睹”“不闻”“隐微”之地的“暗室”,自以为“独”实则不独,因为至少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你自己,所以,朱熹说“独”就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因此,慎独的第二层含义是在没人监督时不仅不犯错位,而且根本不想犯错误,即“不自欺”。如果说“不欺暗室”是指不要欺负别人,强调修养的方法,那么“不自欺”是指不要欺负自己的“天地良心”,强调修养的境界,因此,古人常说“慎独则心安”。《大学》指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陆九渊说:“自欺是欺其心,慎独即不自欺”。从“不自欺”的意义上来说,“独”不仅指的是“空间”上的“独处”,甚至在千军万马之前,大庭广众之下,心里去考虑一些问题时也可能是“独处”的。朱熹十分明确地指出:“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慎独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面对诱惑不仅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根本不想“越雷池一步”。通常情况下,如果有严密的监督,尤其是在现代监控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不犯错误不难,难的是在权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时候,仍然能够秉公用权,这便需要坚定的意志了。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荀子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都是强调坚定的意志对于抗拒诱惑的作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意志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果理想信念滑坡,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也就丧失了抵挡各种诱惑的定力。

说到底,慎独的关键在于慎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也讲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里握有权力,诱惑自然比别人多,更容易成为“围猎”的对象,因此,常常要面临“天理”与“人欲”的大战。对党员干部来说,党的理想、宗旨、纪律等就是“天理”,而个人的私心杂念就是“人欲”。面对诱惑时,要不断地考问自己的良心,用“天理”战胜“人欲”,久而久之,必将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品质,从而化他律为自律,以至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