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禹:打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四把钥匙(6)

杨禹:打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四把钥匙(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是对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核心理念的一次集中表述,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发展的一次系统梳理。如何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杨禹研究员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敬请观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讲道:“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均衡”。为什么说“均衡”是关键词?

第一,均衡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定力的压舱石。这个政治定力从哪儿来?从我们的理想信念里来,从我们党的纪律规矩里来,从我们看问题的均衡眼光里来。如果我们总是将一句话从意识层面上有意无意地落下一半,就不可能保持政治定力。

第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均衡是改革的逻辑灵魂。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出答案。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从6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我认为,要将这六方面关系概括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应该是“均衡”,因为每一组关系都强调要辩证、均衡地去把握,也就是既要考虑全局,也要考虑局部,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这些都是在强调均衡。

2014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并论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五个关系。我认为,这五个关系概括出的共同的关键词还是“均衡”。

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先后共讲了十一组关系,虽然他始终没有将“均衡”二字说出来,但这两个字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均衡”这个词在党章中也有体现。比如,党章中提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不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均衡吗?再比如,党章中指出“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这里的协调本身也包含了均衡的含义。

我们要用均衡的眼光看改革,既要看新提法,也要看老提法。有些同志,包括一些媒体,在解读中央文件或是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时,认为只看新词就可以了,但实际上,那些不断重申的老提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改变了。

今天的改革有两重含义:一半是破,一半是立。改革是两件事,该改的必须坚决改,而不能动的则坚决不能动。今天讲改革,还要看发展,改革既要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所以说,我们既要看到点的突破,也要看到点与点的关联;既要看到改革的突破性,也要看到改革的艰巨性;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不切实际的悲观。这就是改革中的均衡。

第三,为什么要强调均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地讲要有法治思维。当然,我们大家并不见得都是法律工作者,但是我们讲均衡,实际上就是在讲法治。法治思维有很多重底色,这里我概括了四种:一是讲规则就是讲法治,二是讲程序就是讲法治,三是讲均衡就是讲法治,四是讲建设性就是讲法治。这四种思维是我们大家都能做到的。

第四,均衡是中国舆论场上的稀缺品。可以看到,当今的舆论场并不缺少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也不缺少各种极端情绪,最缺少的就是看问题的均衡眼光。

那么,怎样结合复杂的舆论场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一些体会,并总结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不要简单地以网上最大声来判断是非。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是非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于是就选择到网上看其他网民是怎样讨论的,并且觉得哪边讨论的声音大,哪边就代表了主流民意,哪边就是对的,他也站到那边去。可以看到,今天随波逐流的人还有很多。所以说,今天这个时代既给我们共产党人在了解和把握民意上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陷阱。这也是我们在“赶考”路上面对的挑战。第二句话是:要清醒地看待不同人群的立场、价值观的相同与不同。第三句话是:“谁在说”比“说的是什么”更关键。很多人看舆论场,一个人在舆论场上说了一段话,我们只关注他说的话我赞同还是反对,其实比赞同或是反对更关键的是说话的人是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有些话群众能讲,但是党员不能讲,有些话共产党员在哪儿都不能讲。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