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一刀切”
在中国乡村治理中,信息化建设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今后不断给予解决。与城市相比,乡村基层有很多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制约着信息化建设,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一是要根据乡村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避免“一刀切”的机械做法。从国家大局讲,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甚至将全覆盖作为发展总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顾各地的具体实际,盲目上马、攀高比附、下达硬性指标任务。对于许多偏僻落后的乡村来说,一下子实现“互联网+”的治理模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更是财力达不到的。即使是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乡村,也不能追求面子工程,将硬件建设看成首要目标。笔者在广东、浙江的一些乡村调研时,当地干部就不无担忧地说,“信息化建设的‘大干快上’要不得,不少地方投入资金巨大,但不切合现实需求,收效不大。”
二是要处理好信息化服务与常规式服务的关系。强调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常规服务方式,也要避免“喜新厌旧”思维的干扰。现在不少乡村一搞信息化建设,就不加选择地将传统的档案及相关治理方式抛弃了,这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某种程度上说,传统的服务和治理方式虽旧,但可能具有独特的作用。如山东寿光市东斟灌村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直没放弃数十年来的村治档案资料。要看到传统信息资料的珍贵与安全性,这是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忽略的。
三是要避免信息化带来的干部脱离乡村基层群众的倾向。通过信息化先进技术,可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收集乡村基层信息,这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基层干部不能过分依赖信息化技术,认为有了网络平台万事大吉,不必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
总之,未来中国城乡信息化建设应立足长远,在整体遵循党和国家顶层设计的格局中,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