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民族的独特标识,重视文化自信有历史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人们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与阐释,不仅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提炼相伴随,而且还具体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来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不仅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和每个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景,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落细、落小、落实,激发起全社会的自信、自觉、自立,鲜活而具体地诠释着“文化自信”的巨大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和重视“文化自信”,是有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一段时期以来,“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思想在一些人中颇有市场:影视作品从制作之初就瞄准国外某奖项,学术论文甫一落笔就冲着国际某杂志而去,评价人才动辄以国外学历或国外经历为标准,甚至连中小学生的夏令营都以能去国外为荣,而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这虽非主流,却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警惕。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自信,也就丢失了民族的根和魂。在绵延不断的5000多年历史中,中华文化历经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清末民初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义理与结构,创造了无数哲学、伦理学的伟大成果,也经历过无数困境和冲击。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次次陷入危机而又能一次次“贞下起元”最终渡过难关,靠的就是中华文化所塑造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中华儿女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也丢不起。
从现实来看,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已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正在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版图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这一切都将不可想象。同样,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下,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面前,我们只有坚定对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定对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才能以自己的罗盘定自己的航向、以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道路,迈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