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继“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展以后,中央电视台也于九月的第一天,举办了“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为全中国的孩子们讲述了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赢得好评如潮。人们越来越相信,通过对长征的深入了解,就有一种循着梦想追求理想、循着信仰追求奋斗的人生启迪,就会获得一生的使命。
清代诗人张问陶有两句诗:“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第一句是说,在险恶的环境中绝处逢生,第二句是说,纵使在最黑暗里也透着一线光明。这两句诗用来形容80年前的长征,再恰当不过。1996年,我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参加了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由于中途发病,导致严重的药物中毒,留下了终生的后遗症,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对长征的思考:长征,作为一种历史奇迹,是凝重的历史千年等待的结果。人类的历史总是耐心地等待真理的胜利。100多年前的石达开也进行了西行长征,最后全军覆没,这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将士们虽然有信仰,是建立在天国的光环上,实质还是套在自身生存的模子里不可复出。而红军长征之所以成功,是红军将士突破了自身生存的局限,他们是被《共产党宣言》所洗礼的一群,他们不再属于自己,不再属于生存的喘息和苦难,四万万劳苦大众抗日的吼声,对正义和平等的追求,放大了他们人生的定义域,他们就是被这样的信仰照亮,变得战无不胜,变得无坚不摧,最后能够“三军过后尽开颜”,拥抱陕北大地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0年后的今天,我的梦想是再走一次长征路。而且我也想探讨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湖南人在长征中有一些怎样的表现?湖湘文化在长征中有一些怎样的影响?我们红色文化该吸纳长征精神的哪些元素?
据文献记载,当时在湖南境内,经过了三支长征队伍。一支是毛泽东参加的中央主力红军,一支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一支是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这三支队伍经过湖南境内的9个市州48个县市区。无疑,湖南人在长征的队伍里是中坚力量。他们大多出身于贫苦家庭,但也不乏锦心绣口的书生,他们有的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的人背叛了锦衣玉食的“自小熟悉的阶级”,把“富贵闲人”的名头还给了他们的祖父和父辈,毅然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在中国最泥泞的山路上奔行。蒋介石命令军阀围追堵截,飞机和碉堡以恐怖的喧嚣和顽固把他们逼仄,但他们不管不顾。红军长征在湖南留下了许多血与火的数字:在宜章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在道县血战湘江,八万多将士仅剩下三万多人。
但长征确实如毛泽东所说,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以湖南人为例,可以看到长征到底宣示了什么样的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