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长征 (2)

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长征 (2)

摘要:长征宣示了实事求是的力量。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湘江血战,碧绿的江面染成了血色,同时也宣告了左倾机会主义的破产。通道做出转兵决定,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胜利,从此长征有了方向感,直到遵义会议,我的党和红军选出了实事求是的主心骨。

长征宣示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有人比喻,理想信念是一根红薯藤,其他都是红薯藤上长出的红薯。拿毛泽东来说,他曾历经坎坷,但他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长征路上,他执着地拄着一根拐杖,点燃一支旱烟,思考红军的路怎么走。一旦党选择了他,红军选择了他,他的才华发挥到极致,用兵如神,四渡赤水成就了军事史上的绚烂之笔。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70次申请入党,在革命落入低谷时,梦想成真,北上抗日的宏图大愿让他的长征路上充满了传奇。

长征宣示了实事求是的力量。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湘江血战,碧绿的江面染成了血色,同时也宣告了左倾机会主义的破产。通道做出转兵决定,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胜利,从此长征有了方向感,直到遵义会议,我的党和红军选出了实事求是的主心骨。

长征还宣示了湖湘文化所强调的文化普及的力量。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当年的长征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5岁,而徐特立当时已经是58岁了。在行军途中,徐老从不骑马,把从瑞金带出和沿途搜集到的100多本书驮在马背上。他在前面战士们的斗笠上写满了字,成为后面战士的“活动识字板”。当部队停下休息和宿营时,他要求战士们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他说,这样学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检视一支军队的壮大史,徐老重视文化的普及作用功不可没。能征善战要靠文化作基础,和平年代更离不开文化。长征留下来的人,大都成为我们党宝贵的财富,而他们的文化底子,都是在长征行军途中以这样特别的方式打下的。我们这样看待徐老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难道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吗?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的艰苦卓绝,已成为了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的骄傲和记忆,而长征宣示的诸种力量,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是最主要的基因。冰心说,“我以为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离合悲欢,不尽其致时,觉不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苦难与辉煌,是辩证统一体。婴儿的啼哭,缘于母腹的阵痛;辉煌的日出,缘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的成功,源头在长征。长征以自身的艰苦卓绝,提供了磅礴的正能量。此时,我们再从文化的意义思索一下,湖湘文化的要义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红色文化的要义是坚定信仰,在困难时杀开一条血路,我们的心头难道不通透敞亮吗?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许多有时代特点的新的长征。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一根根硬骨头,仍然需要英勇善战的长征精神。而打响扶贫攻坚战,智力扶贫、文化扶贫是更高意义的解决问题之道。前方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记者,给我们发回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报道,无不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智者之勇,雷霆不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怀揣信仰,信仰的光芒就会照亮我们,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的坐标中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