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走出十位红军高级将领(8)

重庆走出十位红军高级将领(8)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在红军精神的指引下,重庆一共走出了十位高级红军将领。他们出生在重庆,英勇奋斗在外地,他们的荣誉为重庆人民添光增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红军精神,以及留在家乡的故居、旧居,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重庆广大青少年、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

王良

王良故居

凤冠山题刻

红四军军长王良

王良,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綦江县(今重庆市綦江区)。他少小离家,12岁考入重庆华英中学,18岁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及其叔父王奇岳(中共党员、革命烈士)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26年9月,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5期,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7月下旬,接受中共中央指示,王良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9月,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王良任11师31团1营1连连长。8月,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他率领一个连坚守哨口阵地,阻击了数倍的来犯之敌,保存了根据地,创造了红军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为此,毛泽东挥笔写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篇,给予高度赞扬。

1930年6月后,王良先后任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10师师长、11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12月,在龙冈战斗中,坚决执行毛泽东“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全歼敌军第18师,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全胜。毛泽东、朱德为表彰王良的卓越战功,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一支钢笔奖给了他。毛泽东还写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篇赞颂王良等红军将士。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王良率部参加了九寸岭、广昌、莲塘、良村、黄陂等10余次战斗,在毛泽东领导下,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和政委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良治军严肃,军纪严明,每到一处,秋毫无犯,因此,老百姓赞誉红四军为“铁四军”。6月13日,他率红四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因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终前,他把毛泽东、朱德奖给他的怀表和钢笔转交给罗瑞卿,嘱咐罗瑞卿“将怀表、钢笔替他带到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烈士,綦江县人民政府在綦江烈士陵园树立了王良烈士纪念碑。王良转交给罗瑞卿的怀表、钢笔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

2005年,王良诞辰100周年,当地群众在王良的家乡永城镇最高的山——凤冠山上,自发修建了一座“将军亭”,山上的大石头上,刻有“军功传千古”“千古之师”等题刻。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