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问题与原因探究
当前,新一轮改革扬帆起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在助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进程中,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四川宜宾高县勇开先河,积极弘扬家风家训促党风政风。这种吃螃蟹的征途中,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上的原因。有些是长期存在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些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有些是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建设不够,氛围营造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而他自己的家庭,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好家风,被媒体赞为“习式家风”。
一是制度不够完善。目前,中央在党风廉政工作中未将家风助廉等有关内容,纳入党委、政府及各个部门的考核体系,从上至下并没有做到强势推进。社会各个层面重视和关心程度参差不齐,有个别地方或部门仅停留在形式和口头上,没有多少实际效果,都认为家风建设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但往往工作推进不力。
二是各级支持力度不够。目前,高县有102家修编了家谱,涉及8万余人,相关活动队伍庞大,涉及范围广。但总的来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设计,没有系统完整的规划,无法形成推广的合力。从当地的干群反映来看,该项活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还没有出台完整的奖励方案或表彰制度,还未设置家风廉政文化建设量化标准, 未将参与家风廉政文化活动的次数以及取得的成绩具体量化。
三是工作氛围营造不够。由于家风家训发源于民间,传播在乡野,与当前大众追求的精英文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其传播还属于低端传播,难以向上层推广,造成一些优秀的乡贤、家风家训等文化的交流受阻,渠道不畅通。舆论宣传没有跟上,工作氛围营造不够,引导本地、本单位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关心和重视该项工作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提倡家风家训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但往往出现一个乡镇的几个重点村社活动开展较好,地势偏远或消息较为封闭的村则未完全覆盖,活动的开展与推进还难以落实,这也意味着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还有待提高。
(二)家庭——传承载体消失,家风教化不够。高县的一些乡村以修家谱、诵家训、晒家风的形式,把廉政文化建设落到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细胞”,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和风细雨地弘扬了廉洁家风,但在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传承载体消失。近些年来,由于传承载体消失,导致好的家风没有得到有效地传承。传统的家风家训与宗族文化紧密相连,宗族在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中以族谱、宗庙、族风、族规的方式,通过宗族各种活动载体得以传承。但是,经过“破四旧”运动与“文革”浩劫,各地的家族祠堂、乡贤祠等早已不复存在,一些优秀的家风家训,甚至乡贤文化在各种运动也已被消解。
二是家风延续断档。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原本是以大家族为主的家庭模式被小的家庭单元模式所取代,三口之家已经取代了原来的四世同堂,这也是家风观念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家庭模式常为夫妻二人在外地,而老人和孩子则留守在家里。长此以往,家风得不到延续,就出现断档的现象。
三是家风教育淡化。由于当前农村多数教育出现隔代抚养与隔代教育,致使良好家风被淡化。家庭教育层面上,家长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才艺培养,虽也注重道德培养,但较少提及家风家训,几乎没有系统地传递过家风家训。这种现象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身上更为明显,他们游离在对户籍地和居住地的认同感之间,和家族的分离使他们对家风家训的认知呈现更加明显的“碎片化”“漠视化”,导致当前各地的宗族文化影响力逐步式微,传播显得平淡无奇,甚至鲜为人知。据了解,在高县生活几百年的大姓,包括贾家、李家、严家、何家等,尽管还保留着大量家训,沿袭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但由于跟不上信息发展的传播趋势,所以,无论是文化形态还是家庭教育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示范效应也相对减弱。
(三)社会——不良信息冲击,创新活力不够。家风家训要真正内化为家庭文化,发挥其教化作用,从而使优秀的家风家训,成为促进家庭和社会“清廉、勤政、尚德”的动力和源泉。
一是社会道德领域负面问题的影响。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因此,道德是培养家风家训的源头活水,社会层面上,随着社会传统结构的解体和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宗族家庭功能日益式微,家庭结构日益缩小,社会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变,让家风的传承失去了外在约束。有的人为了追求精神和物质刺激,不顾道德修养,淡化文明礼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家庭传统美德,崇尚消极颓废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从家风家训对社会的意义而言,讨论家风家训利于解决社会道德领域的负面问题。比如,近年来一直在讨论的诚信缺失、弃养父母、炫富攀比等问题,就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家风家训的缺失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二是家风家训传承发展有脱节现象。良好的家风家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传统的家风家训内容更多以“勤、俭”为主。如何更好地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实问题。目前,高县的家风家训挖掘整理运用推广工作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乡镇,还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工作态势,家风家训的有效运用和传承发展还未真正彰显,甚至存在脱节的现象。
三是与廉政建设存在运用形式单一。从当前高县的活动实践来看,将家风家训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还存在运用形式单一,各环节活动的循序渐进还缺乏研究等问题。由此导致活动的开展更多停留在当地范围内的宣传多于内容,与信息传播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信息需要相比,与社会治理的要求相比,地方政府在宣传推广上手段陈旧、方式落后,缺乏二次包装和提炼推广,难以形成地方文化特色品牌,难以适应大众信息接收习惯。故而导致群众对相关活动的知晓率不高,自然参与的积极性就形不成人性使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