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方向与对策建议
生命的延续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家风的传承则是附着在生命载体上的主体行为。建设、传承、弘扬好家风家训,广大党员干部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不断培育契合核心价值观、契合历史发展潮流、契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家风家训,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丰厚的道德资源和人文价值,以良好的家风促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一)定圆定点,统筹中推进抓住关键。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党风廉政建设进程中,应形成良好的制度,统筹规划好各方力量,才能传承好廉洁家风,才能弘扬廉政清风。
一是制定规矩,统筹推进。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地制定规矩细则,明确家风家训与廉政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镇村组等各级层面,确定必要的量化指标,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形成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家风家训与廉政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确保工作效率提高。当前,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家风家训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将当地优秀家风家训列入学习计划,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热情,带头在家风家训中推进廉政建设。
二是做好保护,稳步提升。做好家风家训的保护发掘工作是传承家风家训的基础和前提。目前,高县仅有102家修编了家谱,相对人口基数来说,数量少、范围小,需要进一步扩大其影响。首先,需要广泛地发动群众发现、发掘优秀的家风家训,在优秀家风家训的发掘方面,通过群众自荐、媒体报道、专家座谈等形式,依托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优秀的家风家训征集工作。其次,通过走访采风、跟踪报道等形式,深入学校、村组、家庭进行采访,进一步加大对遗存家训、未整理家训的调查摸底和发掘保护工作。第三,高县所具有的独特的爱国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应予以充分挖掘,并将其运用到民风、行风、政风的塑造中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
三是加强宣传,典型带动。依托新闻媒体、社会媒介、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载体,广泛开展家风家训传播展示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领悟家风家训内涵,感受传统道德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综合运用宣传册、流动展板、公益广告、文化墙、LED显示屏等,在主要街道、人群密集区对好家风家训和先进典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引导群众“知家风、重家风、传家风”。
(二)定人定时,常态坚持中抓出成效。传承家风家训离不开独立的个体,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大对几类群体的重点工作。
一是确定具体人员开展此项工作。乡贤人士,即本乡本土的优秀人才、道德楷模、英雄人物、身边好人等等。长期以来,高县的这一群体为村民们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是高县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乡贤回归,邀请退休的官员、专家、学者、商人回乡交流,用乡贤亲缘和地缘关系,通过“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的模式,发挥乡贤的号召力、凝聚力。同时,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搭建起必要的渠道和平台挖掘“乡贤文化”精髓、展示“乡贤文化”价值、发挥“乡贤文化”作用。
二是定时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结合我国的重大节庆日,持续开展家风助廉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用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倡导党员干部树立廉洁家风,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廉洁齐家”理念为主题的活动,着力实现主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比如,利用清明节开展扫墓活动,对家人进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和破除迷信的教育,这既传承了家风,又教育了后人;利用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日子,教育家人善待亲人、珍惜团圆的时光,激励家人热爱生活、回报社会。
三是重点做好传承人的培养教育。传承廉洁家风关键在人,要使祖辈传下来的东西后继有人,就应重点培养年轻人,仅其如此,才能让好家风家训世代相传。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是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者,也是开拓者。在家庭,可面向青少年人群开展“睦邻、爱邻、亲邻”教育,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学校,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教育,设置“本土文化”必修课,将乡贤人士、楷模榜样编写进乡土教材、融进课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其受到启发与感悟。
(三)定责定质,协调深化中抓好保障。责任重于泰山。定责任是为了提升传承功能,提高家风家训融入党风廉政建设进程中的质量。
一是落实责任,加强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为村乡县一级的组织机构应积极牵头并争取相关活动资金,依托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结合文明家庭、和谐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创建活动,选树家风正、人品好的家庭,发挥家风教化、约束、导向、传承等功能,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塑“政风”“党风”。
二是树立品牌,提高质量。国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仁德风气,个人的仁德修养,都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传承优秀家风,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对各类型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予以表彰,对具有特色的传统地域家风家训应树立品牌意识。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家风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家风家训并非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主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三是加大推广,走出区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吸取历代经典家风家训优点的基础上,高县有关部门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深入挖掘、积极研究当地家风家训的精神内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本土文化,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的家风家训文化产品,并加以制作推广。同时,还应将家风家训、诚信友善等内容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打造主题文化院坝、文化墙等载体,形成较为普遍的乡规民约,使廉洁家风能在地域文化层面落地生根。切忌生搬硬套、行政干预、强行推进,杜绝为了征集而征集、为了宣传而摆空架子,应通过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凸显出家风助廉的成效,让廉政清风飘香万里。
本文作者:
李清新 宜宾市委宣传部纪检特派员、宜宾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
陈亚鹏 宜宾市委宣传部网络舆情中心副主任、宜宾市哲学研究会秘书长
陈瑞言 宜宾市委宣传部舆情中心编辑、宜宾市哲学研究会理事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