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蕾韬: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2)

陶蕾韬: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2)

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等,都深刻反映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文化自信既是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巨大进步的现实反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就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这决定了文化自信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统率下的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中国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实事求是的文化自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文化自信,坚持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文化自信也必须是人民的自信。人民是文化自信的主体,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凝聚民族的向心力,更是增强了人民坚持发展的底气和面对困难前进的勇气。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团结统一的国家意识、仁德兼备的心性境界、民本守信的治国理念、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念、自强不息的拼搏意志、中庸大道的处世哲学、修齐治平的个人理想、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现实的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是我们维系民族血脉的重要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精神屹立、锐意前进的后盾,也是在文化发展中实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基础,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骨气和底气。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历程中形成的、与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坚定、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厚重、深沉的革命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利益和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革命文化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着勇往直前的动力支撑,激励着我们对理想和目标的坚持和追求。同时,革命文化自信也是对坚持革命精神的自信,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都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是新时期的精神旗帜。坚持革命精神永续的自信,在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时代需要文化自信,人民呼唤文化自信,实践造就文化自信。文化的功能正是文化价值的实现。文化自信,秉承着科学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坚守着固本培元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着党和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文化,践行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展现着人民主体的本质力量,蕴含了深刻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精神需求,是党和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实践的要求,也是对文化自身独立、融合、发展的要求。文化自信汇聚的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带有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传承,是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