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能否成为全面改革的一大突破口,成效如何,要让老百姓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要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只有这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才算是大功告成。2013年到2015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改革举措从高职招生的六条通道,到上海、浙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再到普通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其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主流是“六选三”,也就是说除语、数、外之外,在不分文理科的前提下从史、地、政、理、化、生六个科目中选择三项考等级分,其他科目只需要合格分。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展开。浙、沪两地开展较早,预计第二批将有四到六个省市跟进,到2018年或者2019年将在全国全面铺开。围绕这样一个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教育部在规范高考自主招生试点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实施。我们相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能够确保公开、公正、透明、干净,能够取信于民,能够有利于全民学习,拓宽终身学习的通道。
正规学校学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替代的。集中一段时间由老师引导,能够迅速把握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类文明最核心、最具传承价值的内容是需要正规学校学历教育来传递的。我们希望尽可能不错过正规学校学历教育,但教育现代化除了正规学校学历教育外,还要有补偿性的非正规学习教育。正规学校学历教育外的正三角和非正规学习教育的倒三角叠加,贯穿老百姓一生的学习,能够使知识能力的形成、道德的内化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效率,更加让老百姓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最终要成为谋生的手段,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其最重要的动力,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来说是不一样的。退休以后的学习一般是兴趣爱好的驱动,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乐趣;劳动年龄的学习,大多数人是为了更好地胜任岗位,接受挑战,谋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很高的欧美国家的成人教育调查显示,谋生发展仍然是成人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么,2020年前我们要抓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扎实铺开,2020年全面实施,2030年进一步巩固,让考试招生制度拓宽人们终身学习的通道。第二件大事,“互联网+”学习平台于2020年筑基,2030年巩固。“互联网+”平台建设要实现“两条腿走路”。运用政府财政力量搭建平台,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大家在利用学习平台的过程中,又对学习资源不断加以补充。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既是需求方,又是供应方。同时,传统老师的固定身份受“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影响,也不那么确定了。未来全球范围内,一部分是职业化的教师团队,另一部分是非职业化的教师、师父。在这样一个线上、线下能者为师的时代,谁有本事谁带徒弟。第三件大事,学分银行和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使学习成果认证转换于2020年试点,2030年推广。现在,我国有20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与外方院校的“三明治”学分互认。并且,开放大学系统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学分累计,部分试点非常成功。譬如,教育部属院校南京大学与四所江苏省属院校合作,五所院校本科生课程连通,学分互认。南京大学的学生可以选修江苏省属院校的课程,省属院校的学分也可以修南京大学的学分。目前,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处于起步阶段,将来非学历学习成果、职业资格怎么认定,还需要国家更好地安排、保证。
今后,中国学习型社会与欧美国家会有一个非常一致的特点,就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合、混搭发展,形成一个倒伞状的开放平台。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要区分中小学和大学,总的要求是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小学要重点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例如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家长委员会等。总而言之,现代学校制度希望能够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这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是完全一致的,立足于学校,并把学校作为枢纽环节来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独立决策和贯彻执行决策都要依章程办事。所以,学校要有自己健全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说话。现代大学制度也有新的特点。比如,公办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围绕“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16个字来进行章程建设、制度设计,这是依法治校最基本的出发点。目前,高等学校章程普遍建立健全,2014年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给“教授治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大力推广普通高校理事会制度,希望能够理顺高校同行业、企业的关系,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有新的进展。总而言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