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宏观政策解读(7)

核心提示:坚持立德树人为统领、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依法治教为保障,牢牢把握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方向,确保2020年教育现代化能够取得重要进展。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和学习,可以用四个“更”来概括一下: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

现在,我国网络本专科注册生已经达到670万人,居世界第一,超过了高等教育大国——美国。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3600万,将来还会扩大,恐怕没有哪个人口大国能够在短期内赶超我国。目前,我们正在由人力资源开发大国迈入人力资源开发强国的行列,教育结构体系也会呈现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股源流都有不同的上升通道,并且相互包容的新局面。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图是2014年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资社保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个部委联合认定的,着眼于当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跟其他教育的连通,实际上已经勾勒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将来的学分银行、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都会以这个体系框架图为蓝本向前推进。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大中小学结构的变化来推进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互融通使得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加具有整体性、协调性。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不久前,上海参加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好成绩。这是一个诊断性的测评,测试15岁的男女学生在阅读、科学、数学素养方面的水准。哪些地区的教育出现了短板,可以通过这种测试进行诊断。测试的方式是掐头去尾的,去掉最高分、最低分,留中段。所以,如果一个地方的好学校占少数,而大部分都是不好的学校,那么这个地区的整体教育质量就不会太好,在国际测评中的得分也不会很高。另外,教育质量测评也能使我们在阅读、科学、数学素养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哪个环节是短板?哪里需要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开足、开齐?是不是有足够的合格老师?这些都可以在测评中得到体现。所以,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将是多维的,既能够参加国际水准的学业测评,也有针对本国国情设计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将来,“中国制造2025”在国际经济分工中要处于有利位置,不打造能工巧匠的大国,我们就会很吃亏。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中国从来不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宋、元、明,加上清朝的前期,经济总量能够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不是靠读四书五经读出来的,而是靠手工业发展而来的。我们民间有大量的能工巧匠,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大量绝活手艺世代相传。有些陶瓷、丝绸工艺,即使现代工艺也无法仿制。我们寄希望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目前取得的进展是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人数逐步增加,部分省份已经放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政策。分类考试逐渐成为高职录取的重要渠道。现在,通过“文化素质+技能测试”提前批次录取的高职生已经超过50%。将来,本科也会把一二三批次逐渐淡化,高职(高专)分类招考注册入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有效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上重点高校的渠道。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的招生名额已经提升至每年6万人。省际高考录取率的差距明显缩小,大幅度清理规范了高考加分项目。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