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亮点,第一次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其称为学分银行。将来,个人学习成果、学分累计能够一辈子记录在案,随时都可以用到刀刃上。这样的制度设计为的是畅通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通道,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有所依托。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应该把各种各样的学习成果累计起来,不仅包括学历学分,也包括非学历的教育成果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等。所以,学分银行与国家资历框架,是党中央一以贯之不断往前推进的。要做好这样一个学分银行,必然需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必然需要教育信息化的依托,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
第六个亮点,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我们不仅要依靠政府,还要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进入,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们谋生发展的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世纪前20年教育体制改革基本格局和政策导向
与世界各国同期数据相比,2015年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均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将会稳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同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经合组织成员国相比,还有很明显的差距。尤其是高等教育,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80%,部分国家超过百分之百。因为它们毛入学率的分母是某一年龄段人口,而分子是不分年龄的所有在校注册生人口,这样一来,很多超龄的学生都能够进入高等学校系统学习。我们看到,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与中高收入国家可以平起平坐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在这个问题上,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到2020年前主要抓什么事情,我们已经做了什么事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是寄予厚望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规划纲要是一个凸显改革意图的纲要。所以在第三部分通过六个章节来具体部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一)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中小学的在校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中小学的在校生结构,就像倒置的图钉一样。到了世纪之交,变成了金字塔形。再到2015年,就已经是正梯形了,顶部显著变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3600多万人,高中阶段4037万人,中间的差距显著缩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无论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还是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院校。总而言之,大家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多。
展望2030年,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肯定会超过高中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即便中职院校招收一部分超龄学生,比例也不会太大。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但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断扩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到2050年可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我们可以设想,2030年的大中小学在校生结构也许是个柱形,2050年就可能是一个倒梯形。显然这个倒梯形不是单纯由应届毕业生所构成的,而是更多的往届毕业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收入方式,甚至不同学历背景的人都重新回到高等教育系统中学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