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桓: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建基本规律(2)

姚桓: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建基本规律(2)

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敌对势力、任何严重困难都难以搞垮和压倒中国共产党。党需要格外警惕的是自身出现的腐败问题,它是寄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有三种力量在博弈,如果说改革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腐败则是对发展的第一破坏力。国家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发挥改革和科技推动作用的同时解决腐败问题。腐败不仅严重扭曲市场经济秩序,给经济发展造成惊人损失,更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和党的先进性,成为打进党群关系纽带的楔子。执政党如果不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任其发展蔓延,就势必走向自我毁灭。辩证法认为,时代的需要会提供可能,问题本身酝酿着办法和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治理的反腐败斗争的思路更加明确。党中央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可是,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主要特征的腐败是相当顽固的,反腐败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清醒地分析了形势,指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一方面要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与此同时,要解决正确对待权力这个要害问题,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种权力观的理论基础是认清权力的来源属性: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因此,掌握权力的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需要进一步指出,反腐败始终是人类政治文明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腐败问题?西方政治学认为,要实行权力制约,必须搞多党制。无情的事实是,当今世界,许多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也未能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同时造成种种弊端,各党轮流执政,你方唱罢我登场,导致政策失去稳定性,经济、社会动荡,而腐败却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社会政治生活,不时爆出政坛丑闻,证明多党制绝非克服腐败的灵丹妙药。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腐败是毫不相容、根本对立的,这种先进性赋予党一种自我净化能力。以教育、制度和监督相结合的科学形式充分发挥自我净化能力,可以把腐败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最终造成让腐败既难于产生又易于消除的社会条件。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会在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新路,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这不仅会极大地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而且会为人类政治文明增添新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有关论述,再次振奋了党心民心,也极大地有助于增强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造就坚强的干部队伍

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同样是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反映。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必须造就宏大坚强的干部队伍。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突出了一个“德”字,解决了干部选拔、培养、教育工作中的方向性问题。在处理“德”和“才”的关系上,中国历代都是把德放在首位的。宋人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指出了“德”的首要位置和德才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选拔干部当然更要强调“德”。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就严肃地向全党提出了这个问题,指出,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干部的“德”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干部,既有突出优势,也存在明显弱点。即使干部提拔的时候是合格的、甚至是出色的,但由于忽视自身改造,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如果不能够保持定力,也可能忘掉初心,走向反面。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对干部要精心培养,要求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总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从严治党为基本方针,以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一定能够使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老党焕发青春活力,以95年华诞为起点,带领人民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