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须大力弘扬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2)

民族复兴须大力弘扬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2)

探寻民族复兴的中国路径

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来改造中国。囿于阶级及历史的局限性,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道路最终并未让中国实现独立富强,但他为此所作的探索与思考,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推动民族复兴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探索自己的路。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汇的历史节点展开。如何处理好西方经验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成为先进中国人无法绕开的历史命题。孙中山一生“外察世界潮流”,希望以西方的真理来救中国,但又反对为西方模式所左右,希望“将外国的规制和中国本有的规制融和起来”,在“因袭”“规抚”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实现“创获”。尤其是经历了多次挫折与困惑后,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与弊端,强调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他扬弃了西方的“三权分立”,提出 “五权宪法”“权能相分”的国家政体设想;他批判资本主义竞争所造成的资本垄断、贫富差距等弊端,主张“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他敏锐观察到中国实施法治的困境,提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行德法兼治。孙中山一再告诫国人:“一种道理在外国是适当的,在中国未必是适当。”孙中山的实践判断,对当今中国的道路探索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推动民族复兴需要有强有力的先进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世界历史表明,后发展国家迈向现代化,必须有一个强大、成熟的政治领导集团。孙中山高度强调革命组织的重要性,强调“由革命党而建成民国”。从首创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到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同盟会,从创建中华革命党到改组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建造一个强大革命政党。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他认识到“只有师法苏俄,建造一强有力政党”,革命才能成功。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这支新兴革命力量的诞生,使孙中山的思想受到深刻影响和启迪,为此他提出“联俄”“联共”的政治主张,期望实现“以党建国”。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了真正先进、成熟的领导力量。

推动民族复兴须坚持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孙中山具有鲜明的民本立场,认为自己思想最突出的一个字就是“民”字,“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并把三民主义诠释为“民有”“民治”“民享”。他主张兴民权,强调“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政府为之公仆”;强调兴民生,主张借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防止社会财富分化,充分保障劳动者利益;倡导兴民德,主张建立以“服务众人”为中心的新型道德观;强调合民力,指出“要求中国进步”,“便要合群策群力,大家去奋斗”。经历了风起云涌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的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孙中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农民众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力量,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思想主张。此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正是工农大众,成为了民族复兴的力量中坚。

推动民族复兴必须始终反对分裂,推进和维护国家统一。孙中山将实现国家统一当作革命事业的“头等大事”,认为统一与否是国之大体,关系到“中国存亡”和“长治久安”;只有统一,“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中国各族民众才能“合为一气”,排除外辱,立足于“世界一等强国”。他强烈反对当时的“联省自治”等观点,认为这必会陷入“自保—强兵—黩武—祸民”的恶性循环,指出“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对国家统一的种种尝试和孜孜追求,激励着中国人民为民族统一事业奋斗不息,他们的精神及革命成就本身也成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纽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