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破解科技谣言需要“真”专家

王大鹏:破解科技谣言需要“真”专家

作为一名科学传播的研究者,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像草莓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癌这样的谣言能够被广泛传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真”专家的缺位。

那么,为什么不少“真”专家不愿做科普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科学家与媒体的需求与指向不同。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与媒体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群体,科学家被看作是科学传播的“发球手”和信源,而媒体记者则是“二传手”和渠道。但是正如C.P.斯诺所言的那样,二者可能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指向。

科学家主要是对试图回答的事情提出疑问和问题,他们认为科研结果越中立越好。同时,科学家往往把科学看作是一项累积的协作事业,他们很少认为有什么结论是“最终的”或是“绝对的”——他们很少会离开实验室惊呼“我找到了”,总是小心翼翼地给出一个可能性、概率性的结果。但记者却总是期望科学家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公众关注的是结果,希望得到指导行动的明确结论。这是很多专家不愿意在媒体上发表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有不少愿意发声的科学家,却总面临着“不专业”的质疑。我们发现,不少媒体都有相对固定联系的科普专家,他们只是被粗粗分为物理、化学、天文等类别。因为曝光率高,这些专家成为“明星科学家”。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些科学家在同行内部也面临不少微词:因为从专业知识来说,他们也只是这个“子领域”的专家,而并不是通才和全才,甚至他们参与某些科学大讨论中的观点也值得推敲。

这多少有些苛责。“明星科学家”通过自身对科普的参与,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参与科学,形成着有利于科学的大众文化。今天,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更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面对公众,担负起解疑释惑的责任——如果在某些热点话题上,“真”专家沉默,那么谣言就会有存在和扩散的空间。“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这种现象必然也会反过来影响科学的发展。而媒体从业者,也应该加强与科学家的沟通,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