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思考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思考

编者按

时下,第四轮学科评估正在紧张进行中。从200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中心)推出首轮学科评估以来,经过14年来三轮学科评估的不断调整运行,从最初的1300余个学科参加发展到今年参评学科7450个,学科评估不仅吸引着高校的目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科评估的意义何在?它该如何通过指标体系设计引导学科建设?日前,由光明日报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学科评估与学科建设”沙龙上,专家学者们会聚一堂——

●学科评估核心争议点是什么●评估结果的合理使用及学科评估的改进

●评估是否与资源配置挂钩

出席嘉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伟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书记王小力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

主持人:本报记者田延辉

1、开展学科评估是正当的、必要的

刘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对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到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诸位专家有很多经验和思考,我在此提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媒体经常提给学校的,以此作为本次沙龙的开篇。

第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问“为什么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现在我们已经有人获这个奖了,所以问题变成“为什么中国与诺贝尔奖缘分很浅”。

第二个问题,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之问”。一谈到高等教育的建设,政府急,教育部门也急,高校也急,当然更加着急的就是需要人才的部门以及家长学生,我们媒体也很急。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很多好事不是急就能够急出来的,大量的工作需要有步骤地推进和解决,这也是我们现代化社会专业分工、科学分工、教育分工这种分类细化的结果。

王小力:刘伟副总编辑提的这两个问题,我先做个回应。关于第一个问题,三年前我跟斯坦福大学校长讨论过高校产生诺贝尔奖的问题。当时她介绍了斯坦福大学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这件事情:首先是学校要引导专家学者们去讨论世界问题,要获得诺贝尔奖,你的定位要高,关注的得是人类问题、世界问题。我自己也在教学科研一线上,国内专家学者有时候想世界问题少了些;第二就是学校要积极促进专家学者学术合作;第三要搭建高水平交叉型、多学科、多领域科研平台;第四是要有导向性地让专家学者们走向全世界;第五是要有充分的资源保证专家学者们潜心专心地做基础研究。

关于“钱学森之问”,国内高校都在讨论,我的看法是,我们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其实是因为我们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被分割开了。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但是我们今后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发展过程中确实要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学科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元,一个大学如果有活力、有创新力、有生命力,一定会体现在学科上,而我们现在往往讲学校讲得挺多,学科讲得比较少,所以现在我们真正要把整个一个大学的发展重心放到学科上去。

蒋传海:科学的学科评估能够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一学科比较具有可比性,学科评估相对大学排名更加合理,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评估手段,它提供学科诊断和监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大学、社会等不同主体都需要这个评估。

聂祚仁:从我们北工大发展自身来讲,这些年对学科评估和建设还是重视的,包括这次参加第四次学科评估,学校也还是很重视,也做了专门的讨论。前几轮评估,我们几个重点学科,包括几个老的国家重点学科,像土木工程、材料、光学,和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环境,以及传统的几个信息学科等等,都应该说是通过学科评估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这对我们的平时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马陆亭:学科评估是有其合理性、正当性并且符合逻辑的。我一直认为,学科评估是正当的,学科是一个知识分类的体系,也是一种制度安排,从知识分类的体系也好,从制度安排角度也好,都可以有做得好、做得坏,是可以做出这种区分的。另外,我们学校投入很多都是公共投入,公共投入是需要评估的,所以不管从很多道理来讲,搞学科评估我认为是站得住脚的、是有道理的。

瞿振元:我也认为开展学科评估是正当的、必要的。学科评估的设计要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科学性和导向性。客观地说,在当下的高校中,抓学科约等于抓科研,抓专业约等于抓教学,校领导的分工也大体如此。我们要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考虑评估如何推动教育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有助于克服“重科研轻教学”和忽视本专科学生培养等不良倾向。

周光礼:现在有一种说法,即在管办评分离治理架构下,政府是否有权组织学科评估?我认为,政府当然有权评估学科,我们知道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政府只要有权管理大学,就一定有权评估大学和学科。只是评估作为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政府需要委托专业的机构来做这个事情,政府可以购买评估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位中心的评估实际上是政府委托的评估,政府把学科评估这种特殊的行政权力委托给学位中心来行使。

第四轮学科评估会不会影响未来的资源配置?我认为,第四轮学科评估一定会影响大学的资源配置。因为学科评估会影响大学的地位,不管学科评估与资源配置是硬对接还是软对应,都会产生影响,这跟我们国家大学的资源配置模式是有关系的。大学的资源配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中心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我们国家大学资源配置模式可以概括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一方面政府在大学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近年来开始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学位中心的评估实质上是政府委托的评估,政府肯定要用评估结果,第三轮评估很完美,很多政府机构直接用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硬对接了。退一万步说,即使第四轮学科评估是纯民间的,一样会影响大学的资源配置。因为老百姓是通过一些信号指标来判断大学质量的。

我认为通过学科评估来确定大学地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巨大进步。我们传统的大学地位的生成机制是政府指定模式。从1954年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到1978年指定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从七五期间重点建设15校,到“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地位是行政决定的。政府指定模式容易造成身份固化,抑制大学办学活力。通过评估确定大学地位,就是引入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这是一个历史进步。

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自发生长逻辑,另一种是人为设计逻辑。前者是学科发展的内驱力,后者是学科发展的外驱力。我们国家所崇尚的建设逻辑,就是人为设计逻辑。我们大学经常谈学科建设,我们的政府也要建设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都是建设学科,“两个一流”也是建一流学科。我们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学科发展内驱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外驱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211工程”“985工程”和“两个一流”建设是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长期来看,如果这些大学、这些学科对政府有强烈依赖性,这是不行的,迟早还是要让学校自己来承担学科发展重任。

值得指出来的是,学科评估也有两种,一种外部问责性评估,主要由政府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的,另外一种叫作自我改进型的评估,就是以学校为主体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的学科国际评估,我认为要逐步由这种外部问责性评估转向自我改进性评估。政府投入了当然要评估,这就是问责性评估。如果以后政府不重点投入了,学科发展是学科自己的事情,自然需要自己的评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