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从中国方案到中国行动(5)

全球气候治理:从中国方案到中国行动(5)

主持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处于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关键改革的难得窗口期。《巴黎协定》的生效为中国创造了哪些新的机遇?

王克: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二者的有效结合将深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和专业化分工,扩大全球范围内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空间,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繁荣和创造就业机会。

中国所提供的低成本低碳解决方案,将促进发达国家国内基础设施的翻新,降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进一步低碳转型的难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通过创新发展路径,开辟一条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示范模型和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规避传统高碳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尽早走上“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效创新发展道路。

张志强: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初见成效。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1.4%上升到2016年的52.8%,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的工业快了4.6和4.8个百分点。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主要是通过控煤减排,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加快能源改革步伐,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和管理,推广节能技术与产品等手段,并在交通和公共领域深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各地区多种类型的试点也为深化低碳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不断提升,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未来还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试点工作,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未来我国最终会实现碳排放与GDP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双脱钩”,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孙永平:中国的碳排放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剩产能,这些产能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污染了环境,也造成很大的碳排放,对税收、就业和增长的贡献也相对较小。《巴黎协定》的签署为中国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带来了国际压力,正如加入WTO一样,如果能够成功将国家压力转换为内生增长的动力,中国就能够发挥碳减排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节能降碳的协调共赢。

中国把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把更大范围内的重点排放源纳入碳交易,作为完成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碳市场及其价格信号,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损耗,减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干扰,起到助力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另外,中国开启了能源领域改革的窗口,《巴黎协定》的签署也为我国深度推进能源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契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