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平:人才使用不妨有点“疑”

张友平:人才使用不妨有点“疑”

前段时间,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热播,片中一个个落马官员面对镜头,忏悔自责,发人深省,令人深思。从成长经历看,他们中的多数不是一开始本质就坏,也并非“一夜变质”,都有堕落的“拐点”,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可以说,其中不少人都曾有“过人之处”,曾是受组织信任的“不疑”之人。

古人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亦不会不变。曾经是党的好干部,曾经让组织和群众“不疑”的人,并不能保证一直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信任。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外因的改变,会影响内因,所以说“不疑”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需要时时考察的。从这个角度讲,要选出“不疑”的好干部是一方面,而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人才队伍,还需要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加强考察和监督,多几个“疑”。

“疑”在是否真担当。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当代军人直面生死考验的时候少了,但军队的使命任务却更加复杂繁重了,军人需要面对的考验也更加多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面对新体制新职能带来的变化冲击,却有一些同志无所适从,丧失干劲,或不愿担当,或只表态不行动。历史不断证明,越是在关键时候,越能够检验一个人的信念是否坚定、忠诚是否纯粹。而这需要担当来体现。真正的担当,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看齐追随意识和备战打仗行动,需要有真本事,拿出真作为。对能否有真担当之“疑”,就要看是否有忠和勇的高度统一、训与战的贴合一致。

“疑”在是否真信任。1948年5月,粟裕奉命与毛泽东见面商讨华野战略行动时,他们两人阔别已经17年。然而信任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当年我军的高级将领,多数胜在赫赫战功,赢在百姓口碑,即使只有电报的“嘀嗒”声,也能够传递信任。用人要给予信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信任不意味着不要监督。而今一些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处理,多会懊悔辜负了上级信任,主观原因则在于随着岗位变换、职务提升、权力增长,他们有意无意地逃避监督、破坏监督。真正的信任不是放任,而要伴随着“疑”到“不疑”的监督循环。打破了循环,信任就会打折,时间一长,轻则问题不断,重则滋生贪污腐败,甚至破坏政治生态。对能不能值得信任之“疑”,就要看当事人能否自觉接受长期有效监督。

“疑”在是否用当其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军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人才支撑,有爱才、惜才、用才的优良传统。然而不可否认,一段时间这个传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用人导向出现一定偏差。当前,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实现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正确选人用人是重要环节。打造思想好、能力强、结构优、后劲足的人才队伍,重整行装再出发,必然伴随着“疑”到“不疑”的更替。真正用当其时,是在合适时机把合适人才用到合适位置;如果念及“没有功劳有苦劳”搞平衡照顾,或是掺杂其他因素,就不利于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要使人才用当其时,就要看是否树立求贤若渴、各尽其能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为敢担当者担当,为敢负责者负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