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保护传统村落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听上去似乎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当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这位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中国青年报》 11月24日 )

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乡愁。保护好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保持好历史文化价值,让村民留住乡愁,不是“一句话的事儿”,需要我们共同发力。  

城市现代化浪潮的推动,让众多城市失去了自身特色,盲目开发、大兴土木,拆了建,建了拆;古镇旅游的火爆,众多古镇冒出头来,学丽江,仿凤凰,连售卖的旅游纪念品都一样;到了传统村落发展,“千村一面”又成为了某种“常态化”,这种“同质化”的发展,与网友口中的“网红脸”有何分别?每一个村落有每一个村落的特色,在发展上,可以效法,但绝不能效仿,破解“同质化”难题,必须要“对症下药”,懂得摸清“脉络”,找准特点,将传统村落的特色最大化地呈现出来。同时,要懂得因势利导,整合好传统村落间的资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和竞争,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不搞破坏性建设,发展好特色产业,既让传统村落“不变味”,又让传统村落有发展。

真实性是传统村落的生命,但有的地方却急功近利,为了一时政绩,为了GDP的提升,全然不顾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盲目将其旅游化,让其成为“摇钱树”,让村民“唯钱是举”,这就无形中破坏了传统村落的价值,也让乡村田园生活变了味。所以,要想保持传统村落的“乡土味”,就必须坚持规划与管制并存,宣传与教育并举,尊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如果确需开发旅游业,也必须经过层层论证,步步推导,慎重制定政策,防止规划性破坏和“一刀切”的做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诗人笔下的乡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村落的“空巢化”越来越严重,人们对心中牵挂的“乡土味”似乎也越来越淡。随着传统村落的原住民走出村落,民间文化也随之烟消云散,充满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也遭遇损毁,这就让村落的社会秩序、家乡观念与文化认同都面临重新的建构。保护传统村落,让“乡土味”回归,归根结底要靠村民,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引导村民,坚持以民为本,调动积极性,尊重村民自治权利,做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利用,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大对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为村民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引导村民在本地发展,让村民“留下来”,“空巢化”的传统村落才能再次焕发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因此,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向更理性、更规范、更科学的阶段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阳区崇文路街道办事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