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领导智慧和决策风格(5)

摘要:战略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毛泽东同志是这方面的典范。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战略家,其战略思想在整个毛泽东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的战略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战略决策的风格是独具一格的。在一定意义上,毛泽东同志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曾几度使党和军队、党和国家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智慧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其深邃的战略思想和伟大的战略实践对于我们提高自身战略自觉和文化自觉,更好地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从战略高度作决策的高度自觉

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领导智慧为什么这么突出?毛泽东同志有从战略高度做决策的习惯和自觉。我们把这种自觉和习惯称作战略敏锐性。他的战略领导智慧来自于战略敏锐性。具体说来,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站在高处总结实践的历史自觉;二是善于把经验上升于理论的思想自觉;三是把战略落实到实践的行动自觉。历史自觉、思想视觉、行动自觉,这是一个领导人战略领导的必备素养。大革命失败以后,我党的中心工作转向革命起义,各地爆发了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就是八一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部队散了;接下来广州起义失败以后,部队也散了;唯独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虽然也失败了,但是没有散,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没有把部队散掉,而且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部队往山区退,并发现井冈山是一个好地儿,有农民武装,上了井冈山就搞起了根据地,一个根据地就开辟一条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当时,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水平在党内领导层不是最高的;他的政治地位也不高,仅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理论水平更不高,当时党内领导层理论水平最高的是瞿秋白、蔡和森。为什么是毛泽东同志在起义失败以后,能够找到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而不是别的领导人找到?这里面就有一个是不是自觉的问题。再一个,是毛泽东同志那一代人怎么接受选择的问题。起码有一条,毛泽东同志知道农村是什么样子,知道部队在农村怎样生存,而且他懂农民起义的历史,这都慢慢形成了他的自觉。这种战略的自觉性还体现为制定战略决策的敏锐性,善于以小见大,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对任何可能带来战略影响的细节都要高度敏感。

这就是战略家和战略理论家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搞合作化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抓住一个王国藩合作社,王国藩合作社就是“三条半驴腿”的合作社。合作社的共有资产是一头驴,这头驴是土改时分给四户人家共有的,但这四户人家中有三户愿意加入合作社,有一户不愿意加入,所以最大的共有资产——“一头驴”,实际上只有四分之三是共有资产,因此叫做“三条半驴腿”的合作社。毛泽东同志一看这个材料,觉得有戏,起码有四分之三的农户是愿意入社的,这“三条半驴腿”的合作社将会代表5亿农民的方向,合作化的战略出来了,这就是敏锐性。再比如,1961年,流亡海外在的国民党前代总统李宗仁托人带回12箱文物,说要捐给新中国的政府。李宗仁捐12箱文物的时候也带回来一句话,他说这12箱古董是花了12万美元买的,值12万美元。周恩来把12箱文物拿到故宫博物院鉴定,结果基本上都是赝品,最多3000美元。

周总理想,他都运回来了,不可能退回去了,而且实际上只值3000美元,象征性补偿多少呢?给他翻10倍,给他3万美元。然后把这个报告给了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一看就笑了,他说,恩来同志,你搞了一辈子统战工作,你还不明白吗?这是人家在投石问路,不是在做买卖。他想要12万美元,就给他12万美元。

李宗仁在瑞士收到这12万美元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看来共产党还是识货的,随后他就下决心回国。所以1965年李宗仁回来了,一个担任过国民政府代总统的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台儿庄战役前线的总指挥,回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他对台湾省的振动,对海外华人的感召力,是这12万美元买不着的。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战略思维习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