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

摘要:战争的硝烟愈演愈烈。蔡丽华跟着姨妈逃往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难民营,然而那里的日子同样难熬。“日本人经常来检查年轻人的双手,手上有茧的就被当做中国兵掳走,再用机关枪集体扫射,尸体就随便扔进河里。”

1926年出生的蔡丽华是地道的“老南京”。11岁前,她和父母及姐弟五人住在中华门,日子虽不宽裕,却其乐融融。

1937年成为一切美好与痛苦的分水岭。侵华战争爆发,南京城沦陷。“日本人的轰炸机天天丢炸弹,满城都是警报声。房子被震得晃个不停,天窗玻璃碎一地,老百姓只能到处乱逃。”蔡丽华陷入回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想为往事留点纪念

一家人终究没能逃过日军的屠刀。一天晚上,几个日本兵闯进蔡丽华家中,父亲一把将她和妹妹、大弟、二弟四人塞到床下,母亲抱着4个月大的幼弟却无处躲藏。日本兵看着屋里的三人,二话不说便朝母亲的后背连刺两刀,鲜血瞬间浸透棉袄。父亲上前阻拦,换来的却是更残忍的虐待:双腿被戳数十刀,“每戳一刀父亲就疼得叫一声,最后像个血人。我和弟弟妹妹躲在床底下,透过煤油灯的一点光亮看着父亲遇害。”那一年,父亲36岁。

战争的硝烟愈演愈烈。蔡丽华跟着姨妈逃往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难民营,然而那里的日子同样难熬。“日本人经常来检查年轻人的双手,手上有茧的就被当做中国兵掳走,再用机关枪集体扫射,尸体就随便扔进河里。”难民营里的卫生条件极差,蔡丽华的身上开始害疮,然而既没有药擦,也不能洗澡,只能硬扛。后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涌进难民营,教室住不下,许多人只能睡在操场的草地上。数九寒天,一觉醒来,衣裳被褥全部湿透。

日军的狂轰滥炸暂告一段落,但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寸步难行。为了活下去,姐弟几人早早便开始做工养家。蔡丽华十三四岁时,进入香烟厂包香烟,没过多久烟厂倒闭,工人也全散了。10岁的大弟为了给姐姐分忧,小小年纪背着箩筐沿街叫卖烧饼油条,长大点之后跟师傅学了些手艺,帮人打铁补锅赚些散钱。提起这段岁月,蔡丽华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容易”。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想为往事留点纪念

22岁那年,蔡丽华与一位在铁路上工作的小伙相识相恋。婚后三儿两女相继降临,为清贫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与色彩。然而说起大女儿,如今90岁高龄的蔡丽华难掩伤痛:“她两年前去世了,我日日想、夜夜想,急出一身病来。”思女心切,蔡丽华得了脑梗,四肢日益僵硬,尤其是双腿不良于行,要借助拐杖和旁人搀扶才能勉强走两步。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