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丁晓平:讲好中国故事 避免误读历史 增强价值观自信(2)

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第四,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在人民大会堂,我作为代表之一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感到,讲话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党对文艺工作的高度关心、关怀和关注,语重心长,高屋建瓴,情真意切。习总书记把文艺的内涵、在当前时代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都讲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最新文本,丰富了我党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的阐释力,既有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又有强烈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指导性,语言周密却不繁冗,生动实在,毫无党八股,还有许多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一语中的的格言式警句。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听完报告后都认为:听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有心领神会之感,感到自己心里有但没有说出的话都被总书记精辟地概括出来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理解其核心就是讲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文艺的生命在于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文艺作品要有灵魂,就必须和人民结合。人民是文艺的生命、根本,也是文艺的前途和希望。古往今来,真正有生命的文艺作品都是以人民的生活为主题、主体和主线,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历代古典文学作品为什么有价值?就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文艺如果脱离了人民,就不可能反映国民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提振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底气。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问题。他在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历史的问题、历史观的问题、历史感的问题对作家和艺术家们提出的要求。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