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群众”进路: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
组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著述之外的又一类别的革命活动,然而,这个“之外”恰恰是新世界观的必然蕴含——通过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以“武器的批判”来变革既存世界,实现哲学切入现实的最高目标;与此同时,指导政党活动的实践需要又促成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重要文献的诞生。
在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初步确定之后,为了使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行动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同工人组织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其影响之下,“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在伦敦和巴黎都建立了这样的通讯委员会。经过通讯委员会施加的思想影响,“正义者同盟”逐渐摆脱了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并开始倾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1847年夏,“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把该组织正式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完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实践提供了最强大的精神武器。
1864年,国际工人联合会即第一国际成立,这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联合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更广泛的结合。马克思为共产国际起草的《成立宣言》和《章程》,体现了原则性与策略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哲学切入现实、掌握群众的进程中跨出历史性的一步。而在纠正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原则性错误的过程中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则是马克思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部重要文献,构成了马克思哲学“掌握群众”进路的收篇之作。
就侧重点来说,“彻底的理论”进路着眼于马克思对自己哲学信仰的清算与重铸,“说服人”进路着眼于马克思在政治舞台以政论、论战形式传播与发展新世界观,“掌握群众”进路着眼于马克思以新世界观为原则指导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活动。三者所构成的互相交织的复杂过程,本质上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路。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