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拓宽对红利的认识

厉以宁:拓宽对红利的认识

原有的红利是怎么消失的

原有红利的丧失和新红利的涌现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红利可能是人口红利,也可能是资源红利。它们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来。但是,经常也看到人们在这个阶段不珍视这些资源,不珍惜这些红利,所以过分利用,以为这些红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导致红利枯竭。原有的红利枯竭之后,经济陷入停止,想出新红利很困难。资源要升级谈何容易,新的资源如石油、矿产,不仅需要勘测,而且需要大量投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需要一定的熟练工人,这些也不是本国力量能够承担的,于是只能依靠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人才,这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参考。

改革红利是怎么实现的

改革红利又称之为制度红利、体制红利,它是通过改革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是,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国家无一例外都经过了改革的阶段,只有经历了改革才能获得改革红利。换句话说,改革红利不可能是自然产生的,不改变传统的体制就不会有适合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的新体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例外,中国同样如此。资本不足,人才不足,市场不足,管理不到位,改革的红利就无法涌现。以资本为例。资本不足,再聪明的创业者也无能为力,在不少场合,不怕融不到资,而是怕融到资以后不知道如何用好这些资金。有眼光、有作为、有远见的创业者同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用好手头的资金。

改革红利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每一个投资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产权保护便成为关键。没有产权保护就谈不到发展。公有产权要保护,非公有产权同样要保护。无论是公有还是非公有,无论是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还是其他无形的权利都应当一视同仁,受到法律保护。法律是公正的,这样社会上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都会安下心来,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就充沛了。

改革红利无处不发生作用

体制改革是没有终点的,并不是一次改革就能解决所有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改革,使体制越来越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不断完善体制的例证。

第一个例子,中国于1979年起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农村随之办起了乡镇企业。几年之后,粮票、油票、肉票都取消了,乡镇企业生产的商品进入市场,打破了计划经济大一统的局面,农村出现了新气象。

第二个例子,改革并没有止步于农村承包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公开发表以后,全国又一次掀起了市场化和股份制试点的高潮。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民间投资创办了不少大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广大农村也出现了外出打工的“民工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还加入了WTO,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

第三个例子,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在改革方面继续推进。在改革措施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包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商业领域内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农村土地确权并在此基础上土地流转;精准扶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等。所有这些改革措施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保护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的产权。明确以法律为准绳,公有经济的产权要保护,非公经济的产权同样要保护。这样一来,活力、动力就涌现出来了。这就是持续不断改革的成绩的验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