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5)

2016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5)

伦理学篇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薄弱

学科建设理论探索任重道远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新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源头和最初形态,是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十几年,在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以及各种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繁荣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无论从研究状况、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来看,都呈现薄弱的形态。作为中国特色伦理学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发展道路上面临如下问题:一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高质量的阐释和解读;二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人才奇缺;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对此,有学者提出,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用于实践;要回归经典,深挖经典文本原意,构建自己的学科话语体系;要关注社会现实,勇于理论担当。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在当前形势下亟需加强和推进。

工匠精神内容丰富

培育弘扬刻不容缓

在中西方历史和文化中,都蕴藏着“工匠精神”的丰富遗产。学界从定义、形成以及意义等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全面研究。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尽管手工业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但手工劳动在当代社会生产体系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并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机器生产正在重复手工业时代的某些特征,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存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引领价值,有利于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风尚,有利于增强工人阶级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也有利于克服在社会中弥漫的浮躁风气,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家国”思想大有活力

“天下”概念超越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人放在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共同体中,个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被包融在各种伦理关系中。这种家国天下思维,一方面提醒我们要重视家规家训等家庭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告诫我们,世界秩序的建构在当下民族国家的时代,仍然有思考的必要性。有学者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挖掘“天下”在当前世界现实中的价值并对未来世界展开了预言式的构想,指出,天下固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却不是一个关于中国的特殊概念,它所指向的问题超越了中国,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普遍问题。天下指的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世界。如果把天下理解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则意味着世界的世界化。在人类尚未做到“以世界为世界”的时候,作为世界之世界尚未存在的时候,真正的世界史必以世界秩序为开端去叙述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秩序是以世界共同利益为准的世界主权秩序,是世界为所有国家建立的游戏规则。

环境悬崖引人深思

解决问题更显迫切

“环境悬崖”的提出,既为环境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更为社会全面转型开启了可能性。学界一致认为,若想要实现可持续地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共生观,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地球生命和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彻底改变人类社会无限度、无节制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探索和创建起有限度、有节制的生存发展新模式。而在操作上,要看到谈判行动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因为环境悬崖涉及不同的伦理主体,因此必须进行麦金太尔之问,以批判地拷问在问题解决中的公正平衡。此外,还要确定什么是合于时代条件的义之框架,在此框架下,如何达到有效的分合,以差等而统筹的方式解决公共而共同的环境危机问题。

(作者郭清香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