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刘宗超:河长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要求(4)

三、河长制对于中华文明延续的重大意义

(一)黄河生态环境的变迁对文明中心的影响

纵观历史,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破坏是许多古老文明衰落甚至消失的重要原因。我国历朝历代的都城,从长安迁移到洛阳、开封,再南移至杭州、南京,都是逐水而居、因水而兴。明朝将都城迁至北京,也是因北京有燕山和太行山护佑,是一块水土丰美之宝地。

中华文明中心由黄河向长江逐步转移的最本质原因,就是水土流失。历代王朝注重农耕、大兴土木,以非常错误的生态理念管理土地,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崩溃。引以自豪的秦砖汉瓦消耗了可贵的土壤,叹为观止的木结构建筑和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消耗了大量珍惜木材,再加上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民谣“阿房出南山兀”、“砍光南山柴、修的麦积崖”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从中华文明兴起至汉唐宋,各朝各代的都城都选在黄河流域。由于气候变化、游牧民族南侵等,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长江流域。那么,长江文明会不会重蹈黄河文明衰落的覆辙呢?不好说。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河长制是我国几大河文明延续的根本保证。河长制,不仅对河湖采取全方位、无漏洞的管理保护,而且还对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进行总体协调,加强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湖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河长制是对中国水文化的新贡献

从历史上看,水是文化之源,水造就了所有民族的历史,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水与文化便须臾不可分离。人水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水文化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是联系着社会每一个人的全民文化。人类社会的众多行业文化,都是以水文化为存在基础的,所以水文化具有“母体文化”性质,它渗透在许多分支文化之中,并对其产生影响。

“治水社会”理论创始人魏特夫在其《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在于大河流域在远古时代的大规模治水。他论述中国是世界上主要“治水国家”。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华文化始于一个个复杂的河流系统。《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认为:中国文明第一次跨越是大禹治水,使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国家形态。中国经济史学者李伯重认为:中国历史有三大奇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时期的大一统;世界上长期以来拥有最多数量的人口;世界上唯一5000年文明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人成功的治水。

中华文明是以治水为开端的。中国文明在黄帝时代是“不成熟的文明”,大禹治水奠定了中国国家文明的根基。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指出,远古中国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挑战要严峻得多。在这片黄色的原野,除了沼泽、丛林和洪水之外,还有更大的气候灾难。黄河流域创造了文明,是由于他们遇到了一种挑战,并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统一的特殊因素。

河长制为历史悠远的中华水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把这种文化演变成新的制度。我们相信,全面推行河长制,一定会使山更绿、水更清,河湖沿岸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美好。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会通过河长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带来切实的制度保证。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