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作为第一民生要务成为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民健康为目标的“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为人民群众建筑出一条“健康之路”。
民生建设是一项永恒的民心政治工程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民生建设是一项永恒的民心政治工程。首先,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十八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争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其动力基础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动力来源则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民生建设由此成为党和政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可或缺的神圣职责。同时,把民生建设当成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就要坚守“五大发展理念”,特别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在民生建设上。
其次,民生建设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加以完善。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不高,基尼系数仍然在高位徘徊,贫富差距仍然存在,贫困人口不仅总量相对较多而且分布相对较广,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民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一些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一件接着一件办”,增强民生项目及民生制度供给的普遍性与公平性,注重民生项目及民生制度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累积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再次,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只有依据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原则持续不断地反思民生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才能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意味着民生建设永远没有终点,它始终处于途中,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从“最大的政治”角度开展民生建设,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与关键所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保障、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