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意识是方法的规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必然。但是,民生建设所说的没有终点站并不是意味着民生投入的无底洞,而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从而实现“没有终点站”与“底线意识”的辩证统一。
贯彻底线思维、坚守底线意识就是要科学划分各民生项目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哪些属于“底线部分”,哪些属于“非底线部分”。其中,“底线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定的,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乃至外来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的保障待遇均按照一定的标准大致相同地给付,以保证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待遇需求具有一致性,这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和政府必须承担的底线责任,也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与可靠保证。为此,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所有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坚守底线思维开展民生建设主要通过社会政策保基本和财政托底来实现。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这样的保障具有托底的性质。从托底性民生项目来看,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通过资金倾斜性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解决就业问题则要通过职业培训及鼓励创业等手段重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对于住房问题,政府也必须“补好位”,为所有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确保住有所居。从托底性民生建设对象来看,坚守底线思维就是要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守住他们基本生活的底线,尤其对各类困难群众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他们基本的居住条件”。坚持“底线思维”要和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完善老年人各项福利制度,增强政策合力,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民生建设之路,为人类民生事业贡献中国模式,不断增强中国民生事业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