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顾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3)

中国新闻奖产生的程序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程序严密,获奖难度极大。我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知道,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2016年评选2015年全年的作品。那么,这些作品怎么送到评定专家的手上呢?首先,在上半年,各地方(省、市、自治区)以记者协会为组织者,把本省、市、自治区所有的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出一个省、市、自治区新闻奖。通常,能够评上省级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的有几十篇。在这些被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当中,能够进行统一分配的名额只有10多个。作品集中报送到中国记协(每年大概有700多篇)之后,要经过一个严格的审核程序。首先,要审核上报作品的出处,看作品是否准确地符合参评条件,是否确实是上一年实际播出或刊登过的作品;其次,有一个强大的专家队伍负责将这700多篇作品一一进行审核,对哪怕是一个错别字,或者是一个标点的不准确使用提出疑问,有一两处这种低级错误也可能无法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当然,这其中有一系列的规则。经过这样严格的审核之后,通常每年有几十、上百篇稿子在报送过程中被取消了参评资格,剩下来的有600篇左右的作品能够参加最终评选,这600多篇作品将由全国八、九十位顶级专家来进行仔细评审。第一步,在入选的600篇作品中,挑选大概一半左右的作品,也就是说,能够最后获得不同等级奖项的作品只有300来篇。这300多篇作品经过几轮投票选出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还有特别奖。这是一个基本的评选程序。

经过这样严格的评审之后,依然能够看到获奖作品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有一篇题为《火车在见证兰考经济变迁》的文章,曾刊登在《河南日报》上。这个作品说的是兰考火车站曾经发生过三次农民大量乘火车外出的历史变化。早年,兰考县群众为什么大量坐火车出去?因为受灾贫穷,不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要坐着火车到外地去逃荒。1978年改革开放为兰考翻下了历史性的一页,当地农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兰考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上不来,当地也没什么企业,农民想要富裕起来就不得不坐着火车到外地打工来增加收入。这是第二个阶段。如今,兰考的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地有了像模像样的工业企业,这个时候农民就不需要舍近求远到外地打工了,在本地就能够打工解决收入问题。所以这篇文章通过写兰考火车站人流方向的变化,反衬出兰考经济的发展。文章的选题、立意都非常好,所以这篇稿子被评为当年的优秀新闻奖一等奖。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这篇稿子就会发现,记者在基本写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比如,在文章开头两段作者写到,作者在2012年12月来到兰考火车站。兰考火车站人流中有一批人是到新疆去摘棉花,然后乘火车返回家乡,作者于是就采访了其中一位农民,稿子是这么写的,“12月2日下午3点15分,兰考县南彰镇徐洼村村民李麦花在新疆摘棉94天后,乘坐K1352次火车回到了兰考”。接下来作者写到,这位农民在新疆摘棉花“94天挣了6100元,比去年少了2000元”,而且这位农民还告诉记者,“今年全国涌到新疆摘棉的人有70多万人,比去年又多了10万”。记者引用这位村民的话是想说明,外出打工越来越不容易,而本地经济的发展给这些农民带来了福音。作者想通过这么一个材料来反衬兰考经济发展给兰考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从稿子开头这两句我们发现作者在写这篇报道时出现了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有的同志有疑问,说一个采棉花的农民怎么能够知道一个全国性的总体数据?说全国各地到新疆摘棉花的人有70多万,而且比头一年还多了10万,这个说法与村民的身份不符。但是我对这个看法不大赞成,因为我们不能以过去消息闭塞、现代通讯工具不会用的概念来看待现在的农民,现在的农民有手机,上上网、看看微信、看看电视、看看报,这些数据其实并不难获得。因此,以农民的身份讲一讲新疆的情况也未尝不可。然而,这里出的问题是什么?出的问题是这位农民所反映的情况,对比当年新疆网正式公布的情况,包括铁道部对新疆进行棉农(摘棉花的农民工)的实际运输情况来看,数据完全是错误的。因为新疆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棉花生产地,棉价直接影响棉花市场的价格波动,因此,什么时候开始摘棉花,什么时候摘棉花结束,都要通过官方主流媒体进行新闻发布。另外,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雇佣外地农民到新疆摘棉花的劳力成本越来越高,这样一来,效益就会下降,因此,新疆开始大面积推广机器摘棉花。因此,在连续三年中,到新疆摘棉花的外地农民不是逐年增加,而是逐年减少,这个都有非常可靠、准确的数据可以说明。

现在回想起来,这名记者是违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观点。刚才我提到,从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一脉相承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描述来看,我们一定要根据事实来描述,而不能根据愿望。这位记者为了体现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的主题,文中部分表述是根据愿望来描述的,而不是根据事实。所以即使是获得了优秀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如果仔细推敲,竟然也没能幸免这样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可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真的有待深入。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田甜 王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