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的现象说明了孔子民信思想的正确性。从2010年12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开始,到2012年春的一年多时间里,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垮台,直至利比亚、叙利亚的专制政权被逼得走投无路,这一系例的“阿拉伯之春”,导致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的4位独裁总统下台,另一位独裁者在叙利亚也四面楚歌;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中,几乎每一位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极大震荡。阿拉伯国家大动荡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体制独裁、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缺粮涨价、青年大批失业。
苏联的解体和苏联共产党的亡党,也说明了孔子关于正确处理“足食、足兵、民信”三者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苏共权力过分集中,搞个人专断,执意把军备(足兵)放在国家的第一位,全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生产,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军备竟赛,而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执政党的特权阶层生活则腐败奢侈。可以说,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主要是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广大人民所抛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则是起了外部推波助澜的作用,决定的因素还是失去了“民信”这个内因。
与苏联相反,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和关心群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解决好吃、穿、住、行的日常民生问题。然后,逐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大对国防建军的投入,从而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实现夸越式发展。再则,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使中国的“足食、足兵、民信”三方面日益强盛。至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进出口已经占到全球进出口的十分之一。这既是中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孔子民本主义思想的历史借鉴意义所在。
3、德治仁政必须辅以“刑罚和礼教”(德法并用)的管理。
孔子把以德治国理政放在国家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来看待,可谓重中之重,他将“德”比喻为“北极星”,其他的一切则如小行星,要一切环绕北极星来转。他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成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它(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第1章》)。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治国理政的好处,一是老百姓因此有羞耻心,会尽量避免犯罪;二是孔子也主张用“刑罚和礼教”来管理社会,老百姓会有羞耻心,更愿意归顺,服从领导。这样,老百姓就会更好管理,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第3章》)。
4、提倡“仁者爱人”的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其内涵、实质是什么呢?《吕氏春秋·不二》中说“孔子贵仁”。可以说,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的最正确、最本质的概括。换一句话说,仁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不同解读,直接涉及对孔子的评价褒贬不一。
什么是仁?其内涵包括哪些?这都很难在《论语》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因为《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很多,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自己也说法不一,要界定仁的定义,实在太难。我以为,孔子的仁,就好像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它包含孝、忠、恕、礼、勇、恭、宽、信、敏、惠等。但是,仁的最本质的内涵,应该说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第第22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为仁,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哉?’”(《论语·颜渊第二第1章》)意为每个人都要约束自己 ,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而实行仁,做有利于天下所有人的事,天下就可以实现仁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第6章)孔子认为,读书人、特别是领导者在天下实行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五种品德,就已经实现仁了。因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诚信就会使别人为你效力,勤敏就会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很好地管理别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