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养生之道
生命高于一切“贵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
养生之道——道法自然:“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章)
养生的最佳状态(物我两忘):“守静笃,致虚极”(16章)。
养生之法“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
养生的要旨,即引天地万物之精气以养丹心,以充实人体内的腹中元气;而且要绵绵不断,以达到心和、形安、致虚、守静的长寿养生之道。
(二)儒家思想观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王者之道,它是从政为官的思想武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人曰是入世之学。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政思想,即反对苛政暴敛,主张以人为本、为官清廉、举贤授能等。
第一,德治仁政。
1、孔子讴歌选贤任能的禪让制,反对父子相承的世袭家长制。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大动乱年代。他不满“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和臣弑君、子弑父的“天下无道”社会现状,主张德治仁政,希望能出现“天下为公”的尧、舜时代。他认为,尧、舜太伟大了,他们拥有天下,却不独享政权,并赞赏“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他曾说:如果有人用我,我一定要把鲁国建设成像西周礼乐制度一样的东方王朝(“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所以,孔子歌颂先贤任能的禅让制度,孟子不但反对终身制,还主张,如果君王有错,又反复不听进谏,就应该换人(“君有过则谏,反复而不听则易位”),这话太具革命性!
2、德治仁政的根本是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的关系。
孔子认为,正确处理好粮食、军备、民信三者的关系,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问题。他认为;民信第一,粮食第二,军备第三。民信则国兴,失民信,则国将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第7章》) 孔子把“民信”(即人民信用)摆在治国理政的第一位。他还特别提醒领导人要注意解决好财产分配不公与人口关系问题。老百姓不担心贫,就担心分配不均;老百姓不怕寡,就怕不公。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贫富差距,从而引发社会的动乱;解决好了,国内外都比较稳定(“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事,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第十六第1章》”)。
孔子关于足食、足兵、民信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至今仍有重要的普世意义。“民信”思想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也是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民信即民心,民心走向,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和执政党的公信力;民心走向,决定了一个国家、政府和执政党的政治前途和命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