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释迦牟尼生平简介
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与中国孔子是同时代人。他是当时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母亲摩耶。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风俗,回到母亲家去,路过蓝毗尼花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公元七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到过之前800多年阿育王在那里建立的石柱。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这个地方作为圣地加以建设和保护。
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妈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知识广博;又从武士们那里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统一天下的君王。
释迦牟尼在幼年时就有深思的习惯,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都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农人的饥渴困乏、口喘汗流的耕牛、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展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好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
促使他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解决世界的痛苦?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来终于舍去了王位而出家。他父亲发觉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阻止他,如在悉达多王子16岁时,就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为妃子,生下一个儿子叫罗目候罗。但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出了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了王子的衣服,剃去了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他出家的年龄,一说是19岁,一说是29岁。其成佛年龄在35岁,活了80岁。
因为,释迦牟尼成佛时是坐在一棵毕钵罗(又称菩提伽耶)树下成佛的,所以,得到菩提树名。“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的南郊,此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修建的大菩提塔寺至今约有1800多年。1956年,印度比哈尔邦政府为了这个圣地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邀请,指派了两个代表参加。根据记载,释迦牟尼传法的主要地方是中印度,他的弟子们则曾经到过斯里兰卡、缅甸等地。
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涅槃,佛家即逝世。舍利,就是遗体,即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佛的涅槃年日,一般是公元前545年,我国一般认为是农历2月15日是涅槃日,4月8日是诞生日,12月8日是佛成道日。
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是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2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据说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可见,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已经得到政府的承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以后36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衔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的佛教僧徒已经引起文人学士的注意。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开始于四世纪,当时中国佛教界领袖道安法师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他热心传教,曾派遣众徒到各地大经佛教。另一方面,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的建立者。他寻求建立全面的戒律,如制定了当时全国风行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这是由道安提出介绍并从他开始的。后来者则不断充实补充佛教戒律。
对中国佛教贡献最大者当属“唐僧”、“唐三藏”,也是大家熟知的玄奘法师。他独行5万里,孤征17载,足迹遍布西域、印度130国,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到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译出经论1335卷(约50万颂)。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荣誉。玄奘法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