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的特点(19)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1、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宝藏,是治国理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借鉴。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毛泽东把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提并论。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地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

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就酷爱并广泛涉猎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爱好终生。仅《毛泽东选集》1-4卷中,他引用古典达110多条,涉及子、经、史、志各种文化经典。埃德加·斯诺说: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是他战胜一切所有对手的一张王牌。举例说,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此文深刻剖析了明朝封建专制政权的腐败导致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总结了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因胜利贪图享乐腐化而导致异族入侵,并取而代之的惨痛的“亡国”教训。毛泽东看到后即推荐此文,并把它列为党的整风学习文件,告诫全党:“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高潮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道德经》中的“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30里。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把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也多次提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江泽民把学习历史知识看成是领导干部重要素质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文革”十年动乱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次大劫难,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思想大活跃、中西文化大碰撞和交融,导致许多人信仰的扭曲及移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盛行,从党的高层领导人到基层干部,再到普通群众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少数人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穷奢极欲,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敢干,已经没有什么底线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