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的特殊价值(2)

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的特殊价值(2)

摘要: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基本摆脱了共产国际的限制,以独立自主的精神确立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开始实现军事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转换,党和革命的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自主性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主体开始走向成熟。

三、经过长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机制日益丰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的过程中,以发展主体为核心,社会实践基础、内在思想逻辑、不同客体、发展条件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互动关系和程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机制,诸如信仰引领、思想交锋、纠错创新等。长征作为一种特殊的革命实践,对这些机制的形成和深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一次实践检阅,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中的信仰引领机制。信仰引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体,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中国革命必胜、中国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在理论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形成开拓性的实践成果。信仰引领机制发源于发展主体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强大的目标牵引力和方向引领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红军长征就是一种理想信念驱动下的特殊实践和艰难历程,“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2](P150)。如此艰难困苦的长征,离开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本不可想象的。正是靠着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党和红军焕发出了惊人的钢铁意志和强大力量,战胜了强大的敌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内部的错误思想以及党内分裂力量,纠正了错误路线,做出了正确选择,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样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思想内核,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展开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内在动力。

其次,长征充分展示了思想斗争在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中的思想交锋机制。思想交锋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体,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方向,抵御各种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同错误和反动的思想倾向进行斗争,驳倒错误思想,阐明、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思想交锋机制发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和斗争,产生巨大的真理引导力和思想鉴别力,能够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主体的斗争精神和创造能力。长征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就同教条主义者发生过激烈争论,结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被教条主义压倒。红军被迫长征实际上已经证明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人们已经开始怀疑;经过湘江战役的惨败,人们进一步深入反思,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之间的交锋随之再度展开。经过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几次激烈争论,教条主义越来越遭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反击,并在这种反击中逐步败下阵来,但是教条主义也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因此争论仍然在持续并更加激烈。对此,周恩来曾经回忆说:“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4](P66)争论在遵义会议上达到高峰,并最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人们最终选择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同党中央围绕着红军发展方向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并最后犯下了另立中央、分裂党的严重错误,此时的党中央已经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抉择,不受错误思想的干扰,选择了北上抗日的正确方向,最终战胜了张国焘的错误。经过这一系列争论,全党同志大大提高了对教条主义、机会主义错误的鉴别能力,越来越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因此在瓦窑堡会议上再次发生争论时,毛泽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就成为主流,而博古的带有关门主义色彩的主张则成为支流。

再次,长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批判的特点,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中的纠错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纠错创新的历史。纠错创新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主体,敢于承认和面对、勇于抛弃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在纠正错误的基础上推动实践上开拓创新,理论上反思提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创新成果。纠错创新机制发源于主体自身的理论自信和创新自觉,把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更新有机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产生强大的主体创造性力量。红军长征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纠错创新的过程。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继续北上湘西同二、六方面军汇合的错误,接受了毛泽东转兵向西到贵州的主张,这是一次行军方向和战略方向的纠错创新。猴场会议取消了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做出了“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的决定,是在军事指挥权和决策制度上的纠错创新。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乃至于思想路线上的纠错创新。当然,长征中的纠错创新活动还不止这些。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即土城战役,在战斗打响后才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敌人的数量和战斗力远远超过原来的估计,原定战役计划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毛泽东断然纠正错误,终止这场战役;会理会议上,党中央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关于撤换军事领导人的错误提议,坚持和维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纠错创新,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确保了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

四、经过长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长征以一种特殊性的实践昭示人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创新主体、不同客体、结合过程本身都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定性,正是这些内在规定性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体,只能是熟悉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外在于中国的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或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的教条主义者。任何缺乏自主性而依附于外来力量、照搬照抄而缺乏创造性的人,不论其依附的对象是朋友还是敌人,不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多么熟悉,都是不可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征之前和长征初期,党和红军惨遭失败,就是因为教条主义者掌握了领导权和决策权,而坚持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则被剥夺了话语权,一旦后者获得了领导权和话语权,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正确决策和理论创造,引领党和红军取得最后胜利。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突出地强调:“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5](P2-3)

其次,中国人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行动指南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外在地强加给中国人的圣经和外来经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中央苏区和长征初期的党内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相当熟悉,能够大段引用和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篇章,但是他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行动的方法,致使革命事业遭到严重损失。因此,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之时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是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教条或个别词句,洋八股必须要停止,空洞抽象的调子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6](P532-533)。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客体的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对象而存在,而是作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只是熟练地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而不能用以正确地指导实践,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相违背的。当今,一些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时并没有熟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由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法性提出种种质疑,这恰恰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

再次,中国人必须立足于并深刻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来决定自己的政策决策,而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凭着主观意志或书本上的教条来决定。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了中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国情现状、中心任务等丰富内容,立足中国实际就要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这些内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博古、李德等不顾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一味按照军事教科书和地图作业来制定作战方案;湘江战役时又不按照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来及时调整战役指挥,导致了严重失败。而毛泽东、朱德等人则灵活地根据国内军阀之间存在矛盾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军阀采取不同策略,同广东军阀陈济棠进行暗中合作,比较顺利地通过前三道封锁线;努力避开同作战能力比较强的桂系军阀的战斗,而转向弱敌贵州军阀王家烈;利用中央军、桂系军阀、滇系军阀之间的矛盾,巧妙周旋,最后突出重围。红军行至大渡河边时,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朱德等,汲取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历史教训,及时果断地调整行军方案,兵分两路沿河而上,成功避开了全军覆没的灾难。根据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实际,及时提出北上抗日的主张,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党中央到瓦窑堡后就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转变政治路线,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也就是说,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始终不渝地立足于中国实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6](P633)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5](P3)

最后,中国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独立自主创造性的结合,实现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创造,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进行机械式地拼凑,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也要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长征之前,毛泽东等人就把马克思主义的武装斗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立并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这些观点却被批判为“狭隘经验论”“右倾机会主义”等;而那种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词句和国外经验的主张却占据领导地位。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带来的结果是相反的,创造性的结合开创了中央苏区,而机械论的结合则丧失了中央苏区。正是基于这些沉痛教训,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谈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7](P820)

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的意义和价值永存。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8](P21)。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样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发展着的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遵义会议文献[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邓小平文选(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