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中国思想史
佛教里面有一个故事,说一片森林里面发生了火灾,有一只小鸟从西边衔着水飞到森林里面去救火。别的鸟都说,你一只鸟飞到森林里面去有什么用?你那点水对失火的森林有什么用?小鸟说了一句话让人感动,它说:“我的家就在森林里面。”由此可见,人人都敬畏、爱护、维护、保护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近代思想家韦政通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追求满足和快乐,是人最基本的要求,但从来没有一个沉溺于物质享受的人真正得到过这些。一个人能为明天的希望和理想而痛苦,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验,具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才能享受较高的满足和较大的快乐。”他就说了一个问题,追求物质生活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真正的幸福之源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怎么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把社会治理得国泰民安、政治清明、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终有所成、兄弟姐妹皆有所安、孤寡残疾者皆有所照顾,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的“大同世界”。中国文化的胸怀可谓海纳百川、博大精深。
韦政通说:“一个好的思想体系,必须为发展人的潜能提供途径和方法,孔子的仁学满足了这个要求。春秋末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会秩序的重建,其中包括政治领导中心的重振和社会的贫富问题。二是个人内心的调理,其中包括道德规范的确立和社会秩序在人性中的基础。这就是儒家人本主义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在这一方面,宋朝学者找到了一个接近平民性的原则,来应对宇宙、人生、国家、社会、生死、入世、出世等理论,这就是道。宋朝的时候有道学,它塑造了众多的第一流的政论家和政治家,如:朱熹、王阳明、“二程”、张载、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海瑞、包公、岳飞等。那时候他们讲究“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用百姓语言讲就是“天理良心”。天理的对面就是人欲,为公则是为天理,为私则是为人欲。还有一名称是义和利,为公则是为义,为私则是为利,自私自利就这样来的。为公就是为道理,为私叫心术,所以讲天下为公,创造理想的社会,这是我们读书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理解和践行的基本价值观念。
韦政通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中国文化的重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味歌颂固有文化,把历史文化理想化,很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同情,甚至也能得到一般人的尊敬,但就思想更新这个历史性的课题来说,这实在是最不负责的态度,因那样会增长我们的蔽固,认不清中国文化在当前世界的处境。怀疑是知识之母,我们必须有勇气培养合理的怀疑态度,根据这个态度对传统从事客观的研究,只有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有深度的批判,必须经由批判的过程,才能知道该保有什么,或该吸收什么。中国人的思想必须经过怀疑——研究——批判——抉择的程序,才有彻底更新的希望。”
十八、规范的价值观
文化的最终成果是塑造人格,这一点非常关键,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