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雷:中华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修养(10)

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蕴含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形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对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的去继承,并为我所用。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修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素质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十七中国思想史

佛教里面有一个故事,说一片森林里面发生了火灾,有一只小鸟从西边衔着水飞到森林里面去救火。别的鸟都说,你一只鸟飞到森林里面去有什么用?你那点水对失火的森林有什么用?小鸟说了一句话让人感动,它说:“我的家就在森林里面。”由此可见,人人都敬畏、爱护、维护、保护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近代思想家韦政通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追求满足和快乐,是人最基本的要求,但从来没有一个沉溺于物质享受的人真正得到过这些。一个人能为明天的希望和理想而痛苦,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验,具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才能享受较高的满足和较大的快乐。”他就说了一个问题,追求物质生活不是人的幸福之源,人真正的幸福之源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怎么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把社会治理得国泰民安、政治清明、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终有所成、兄弟姐妹皆有所安、孤寡残疾者皆有所照顾,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的“大同世界”。中国文化的胸怀可谓海纳百川、博大精深。

韦政通说:“一个好的思想体系,必须为发展人的潜能提供途径和方法,孔子的仁学满足了这个要求。春秋末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会秩序的重建,其中包括政治领导中心的重振和社会的贫富问题。二是个人内心的调理,其中包括道德规范的确立和社会秩序在人性中的基础。这就是儒家人本主义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在这一方面,宋朝学者找到了一个接近平民性的原则,来应对宇宙、人生、国家、社会、生死、入世、出世等理论,这就是道。宋朝的时候有道学,它塑造了众多的第一流的政论家和政治家,如:朱熹、王阳明、“二程”、张载、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海瑞、包公、岳飞等。那时候他们讲究“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用百姓语言讲就是“天理良心”。天理的对面就是人欲,为公则是为天理,为私则是为人欲。还有一名称是义和利,为公则是为义,为私则是为利,自私自利就这样来的。为公就是为道理,为私叫心术,所以讲天下为公,创造理想的社会,这是我们读书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理解和践行的基本价值观念。

韦政通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中国文化的重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味歌颂固有文化,把历史文化理想化,很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同情,甚至也能得到一般人的尊敬,但就思想更新这个历史性的课题来说,这实在是最不负责的态度,因那样会增长我们的蔽固,认不清中国文化在当前世界的处境。怀疑是知识之母,我们必须有勇气培养合理的怀疑态度,根据这个态度对传统从事客观的研究,只有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有深度的批判,必须经由批判的过程,才能知道该保有什么,或该吸收什么。中国人的思想必须经过怀疑——研究——批判——抉择的程序,才有彻底更新的希望。”

 十八规范的价值观

 文化的最终成果是塑造人格,这一点非常关键,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