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西方文化对比
西方人和大自然是对着干,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资源。表现方式是什么呢?用武力来掠夺财富,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到霸权主义,西方都呈现这么一个特点。他们的名言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他们缺乏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法律之外,不外乎人情”的文化涵养。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子女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的追求就是平等。中国讲君臣、父子、规矩和规范,但西方人讲吾爱吾师,吾更爱自由。中国人讲天地君亲师,西方文化的特点是讲“分”,讲独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这些如果没有分寸,做到极致,说白了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而中华文化讲究集体主义,集体关心个体,个体爱护集体。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具体区别。
中国人讲性善,西方人讲性恶。中国传统文化也探讨了关于性恶与性善的问题,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强调人之初是性本善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环境所迫,或者由于事实所迫,导致一个人有可能变成坏人,怎么办呢?我们用教育的方法,用善教得民心的方法,加上人之初性本善,来对人的成长发展进行引导,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好人、善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
而西方特别强调法治,用契约社会中的法治来管理人。法治、法律毕竟都是外来的,如果我们用“善教得民心”,加上“人之初,性本善”“止于至善”的观点,培养的人应该是一个善人、好人,但是对坏人,我们该用法治来治理,这是治理社会必不可少的方法。
在《东西方文明比较》中的“中国人的性格”一节中,近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素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具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他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品质上的明显差别表现在: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八、治国就是治吏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治国就是治吏。
司马迁说,读孔氏书,想见其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的教化和同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孔子对《周易》的评价是什么呢?“易与天地准”。《周易》是“群经之首”,唐朝著名宰相虞世南说,想要当宰相和将军,不读《周易》是不可能的,“不读易,不可为将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文化功底之深厚,我们要读十遍八遍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九、官员的文化品德引领社会的正气
我们用两首诗来看刘邦、项羽的文化涵养。刘邦一辈子就写了一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一辈子也写了一首诗,叫《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的文化涵养。刘邦是治国平天下,项羽在兵败之后满脑子想都是老天爷对他不公平,想着他的宝马以及最喜爱的美女,这就看出两个人的格局和视野不一样。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非常优秀的政治家、政论家,像唐朝的韩愈,其著名的代表作是《师说》,宋朝的苏轼为韩愈写的碑文是这样的:“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第一流的政治家,这些人物都践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大道理,而且都有所作为。仅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靠武力征服并不能得匹夫匹妇的心,武力征服只是一时的。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就是靠武力征伐,但是老百姓都不服,所以它在中原大地的统治时间不到100年,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关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要培养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宋明理学大兴,书院因此迅速发展,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大师,像“四大书院”都非常有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