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抓起:不断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难题(2)

从源头抓起:不断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难题(2)

二、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应该把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成长实际。教育内容不能过于空洞抽象,远离实践,脱离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应遵循求实原则。党课的内容要贴近高校学生“细”“小”“实”的生活,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实现理论灌输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要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将现实的理想与理想的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反对海因岑时所提到的:“不经过冷静思考,不了解也不顾及实际情况,就声嘶力竭地向全世界发出革命号召,这岂不是太可笑了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宣传,才能在情感上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才能在践行上提供大学生可操作的指南。毕竟理论在大学生中间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

二是要充分满足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满足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是确保大学生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入党的重要抓手。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从科目上来说,已经非常丰富,比如仅仅考察党课内容设置,既有党史的内容,也有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介绍,还有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等等。这些课程非常必要,我们在实践中,把这些课程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贯通起来,比如把典型党员的历史成就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联系起来,把小康社会建设激动人心的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成果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并通过杰出校友把这种“结合”经验化、形象化,把党的事业和大学生的个人追求既从理论层面、也从感性的经验层面结合起来,就会使大学生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更好地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选择。就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而言,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程式化的轨道,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鲜有理性的价值辨别和判断,更多的是被动的顺应和接受,以及功利性的目标追求,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党员难以在日益复杂的价值冲突面前把持正确的方向。思想问题必须用思想的力量和方法解决。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版,第209页)这种方法实质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大学生的主体选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