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兴玲:走进海底瑰宝世界(5)

——水下文物保护之源起与探索

摘要:在报告中,田兴玲老师带我们走入了丰富多彩的海底瑰宝世界,让我们和水下文物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并且共同探索了水下文物保护之源起,以及水下文物的科学保护体系和对未来水下文物保护的展望。

1987年,对南海一号的初次打捞时,还是有个故事的。开始有一个英国的公司,经我们国家同意去打捞他们自己的沉船,结果,就在离沿岸18海里的地方,竟然发现了一个宋代的沉船,沉船上有非常精美的异域风情项链和陶瓷器,然后我国正式启动建立了中国南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队,开始了打捞和发掘。

整体打捞的基本思路主要有四个:

1、首先对沉船外围散落的文物进行清理;

2、再对海底定位;

3、穿入底托梁;

4、然后沉箱、起吊、出水与拉移进馆。

46

图46

具体的步骤,就是先压载,用水泥沉块将沉箱压入海底将文物和沉船周围的海泥进行包裹,再安装底托梁将沉箱上浮,由起重船将它拉移出水面。

47

图47

48

图48

49

图49

50

图50

51

图51

整体的实施过程,要先对沉船外侧的环境进行物理探测,然后再进行扫描,外围清理,由潜水队员进入海里,对一些散落器物进行整理之后运出水面,再对大的凝结物进行起吊出水。同时,还要对一些散落的残片进行抽泥过滤,再把沉箱定位沉到海底,进行再压载,最后沉箱拉移水面。沉箱的结构尺寸一般是长35.7米,宽14.4米,高7.2米,整体钢的总重是540吨,也就是3700立方米。

52

图52

这是吊装过程中的铅块。

53

图53

54

图54

这是船底托梁的过程。

55

图55

这是将沉箱直接起浮,然后拉移进馆。

56

图56

这张照片是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当时建造的时候,这些窗户都是打开的。

57

图57

58

图58

59

图59

这是运沉箱的那个码头,然后经这些窗口,把沉船和沉箱一起拉进去,再把玻璃装上,把馆封闭起来,沉船和沉箱就这样安静地入住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整体打捞的第二个主角是瑞典的瓦萨号。

60

图60

这是瑞典瓦萨号博物馆。

瓦萨号是1626年到1628年建造的,1628年沉入了海底,在发现了瓦萨号之后,先对它进行了临时加固支撑,之后进行保湿处理,由平底的拖船,运到了船坞,再通过各种保护手段喷淋、保湿、加固,做好支撑。

61

图61

这是支撑的照片,在瓦萨号立柱上做支撑。

62

图62

63

图63

64

图64

65

图65

66

图66

67

图67

68

图68

再由浮船运到船坞上,做了架子,先放到了临时博物馆里,再用抗腐蚀处理过的钢架,替换原有的已经锈损的船体,然后再做成支架。然后对一些间隙进行木楔的填充,替换掉已经腐蚀掉的一些铁钉,再对船体进行加固和修复,再对船尾进行支撑。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