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政策选择(3)

李秉龙: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政策选择(3)

——有感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三、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1. 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我国农业在“十二五”期间粮食连年增产,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2000亿斤。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同时,多年持续增产导致的资源透支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凸显,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产品产量在高基数上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土地休耕、土壤修复等导致部分生产能力退出,农产品种植面积将有所调减,产量增速也会出现下降。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2.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但农业产业结构却出现了失衡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产量都出现了增长。但由于政策的导向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却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出现整体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农业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不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产加销脱节等。不仅影响农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也积累了不少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尚不健全,优良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部分农产品生产过度集中,存在新的风险隐患。因此,需要加快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农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依靠价格杠杆引导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还需要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优势产业带建设,巩固棉花、油料、糖料等工业原料作物生产,增强蔬菜稳定供给能力,推动畜产品、园艺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还需要加快重金属污染严重产区从食品作物向非食品作物种植调整等。

3. 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但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仍欠缺

在“十二五”末期,我国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但我国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仍然不够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实施转基因等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集成应用。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标准化池塘建设。加快农机化建设,扶持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及推广应用,重点推进山地丘陵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智能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大力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4. 农业多功能性受到高度关注,但非商品产出功能产业化仍然步履艰难

在我国农业的商品性产出功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非商品产出功能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发和保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虽然某些农业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实现了商品化、甚至产业化,但绝大部分还不能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调整。农业多功能性中的商品性功能和非商品性功能紧密相连,商品性功能的开发需要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但依靠市场机制来开发非商品性功能的却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的开发需要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社会其他机制的共同治理。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不高,农业多功能性特别是非商品产出功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需要多种机制并行。

5.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显著提升,但融合绩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农村产业出现了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农业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和复合型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出现了产业集聚和集群式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在农村涌现,农村电子商务在农村市场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实施“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区建设工程,建立示范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发挥示范区辐射引领作用。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要素瓶颈约束突出,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较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6.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效果显著,但距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资良种、农机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推广、流通营销和物流、信息和金融保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及各类工商资本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建立统一的种养、流通信息链。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