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用实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知行合一,用实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果发挥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治本良方的最大效用,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先要深化认识,厘清观念,消解思维误区,强化“四个意识”,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指导我们的具体实践,让我们用实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一、深化认识,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早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全党更是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句空谈,而是我党治国理政新理念下,实事求是,总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后作出的正确决策,如果不能从科学层面认识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无疑不利于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落实,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用减损。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有历史的使命感,更要有历史的责任感,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科学的认识。

首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既是为了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是为了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而当前,我国深化改革中,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表现在供给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核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牢固树立看齐意识,自觉向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看齐,以此为指南,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

其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科学实践。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新关口,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格局下,解决发展上的瓶颈问题,根本上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不住历史发展的新机遇,抓不住改革的窗口期,拿不出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我国将失去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最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只是文字上的变化,而是对认识的升华。改革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谈。因此,无论是农业、工业、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都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进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二、消解误区,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任务愈是艰巨,就愈要先厘清思路,发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握正确的工作原则。习总书记曾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攻坚战”并不好打,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攻克,更需要我们用务实肯干的态度去战胜。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也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常态、新问题,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理性应对,而这首先就需要我们端正思想,消解思维误区,走出认知误区,进而高质量地完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 

克服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械化、静止化的观念。我们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些形而上学的错误,某些领导干部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错误地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作是工业某个领域的工作,忽视了事物间客观、普遍的联系,没有发现各项具体任务之间存在的联系,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关系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又关系到实体经济和转型发展,更没有全面、辩证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需求、提升供给质量的深刻内涵。

消除慵懒畏难情绪。面对去产能、去库存等困难大、矛盾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在开展改革工作之初便开始有畏难情绪。社会的进步,是伴随着矛盾的解决为逐步进步的,如果畏难改革,就是畏难矛盾,就会抑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面对改革征途上的艰难困苦,只有迎面直击,才能摸索出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也只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拼搏意志、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才能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纠正急功近利、盲目冒进的政绩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冒进更是深化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错误政绩观的误导下,某些领导干部只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做出成绩,而不关乎成绩的质量与效果,甚至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的“政绩”服务,急于求成,丝毫不考虑发展的规律,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不思考结构性的根本问题,不进行深彻的结构性改革,不为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成某些领导干部的“政绩秀”。

三、科学决策,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作为科学执政的前提,科学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论引领和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首先,必须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就显得尤为繁重与复杂,需要我们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彼此联系、互相联动、互为影响,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把握好问题的全局,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形成最大的改革合力,进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切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次,必须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针对性、时效性、可行性。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较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区域不同、重点不同、难点不同,突破口也应有所不同。各地要因地制宜,该去产能的就要取产能,该控房价的就要控房价,各地区必须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万万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同时,也要审慎研究、科学决策,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本地区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最后,必须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也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系统性大工程,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大任务,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有效实施的智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辩证思维、科学施策,强调协同推进、因地制宜,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四、务实肯干,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根结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改革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领导,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严明的工作纪律、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党中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在华夏神州生根结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政治领导,树立责任担当。习总书记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扎实落地,关键在人,关键在责任主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的重大改革方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强化政治领导,树立责任担当,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应当树立的工作目标,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撸起袖子加油干。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思想领导,严明工作纪律。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要实现这样的工作目标,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用“四个意识”让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个人觉悟,同时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领域形成全面共识,进而在全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进而在全社会营建良好的法治氛围,以严明的工作纪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改进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过四个“不能”——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因此,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务求实效。同时,我们也要在上下同心中凝聚改革合力,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上下一心,不断增强改革的凝聚力,在全社会形成知改革、懂改革、促改革的浓厚氛围。

目标在前,使命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欲,和衷共济,撸起袖子加油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