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将设“禁煤区”不烧散煤

京津冀将设“禁煤区”不烧散煤

成因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聚集 冬季燃煤燃油集中排放 机动车快速增长 受极端气候天气影响,这个冬天雾霾是全球性的

措施

20万人口以上县城实现热电联产 10月底前设“禁煤区”不烧散煤 强化高排放车辆监管 对违规排污企业实施停产整治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气已持续数日。环境保护部6日晚间举行新闻发布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了重污染天气相关热点话题。

直视问题:全年好转但冬季改善有限

环保部和一些地方环保部门近期发布了2016年的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显示多数地区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以京津冀为例,2016年全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与2013年相比下降三成左右。但入冬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已发生多次大面积、长时间重污染天气。

监测数据和人们的感觉相差甚远,不免让一些人产生疑问:污染治理的措施管不管用?“我们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并不慢。说明我们大气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陈吉宁说,“但现在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什么改善。”

他表示,我国的环境质量改善是在“负重前行”。所谓“重”,就是要在高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改善,加快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但排放量后面是“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非绿色的生活方式”。

据他介绍,京津冀及周边6省市国土面积只占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此外,京津冀及周边还有大量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的化工产业。燃煤机组占全国27%,机动车保有量占全国28%,特别是重型车保有量接近30%。“这么重的负担,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是地区大量排放的原因,也是改善的难点。”他指出,大气治理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3年以来,冬季气象条件总体不利。这个冬天延续厄尔尼诺气候异常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冷空气不活跃,强度弱,风速小,温度明显偏高。这种气象条件一方面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另一方面有助于PM2.5二次生成,加剧污染严重程度。“我们不能因为一两次重污染天气就失去信心,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陈吉宁说。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