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遭遇不少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亟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事件冲击全球经济,中国在外需上面临很大的冲击。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不断向好。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经济“答卷”。近期公布的今年1月份数据更显示出中国经济已步入不断复苏的轨道中。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势头良好
PMI: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3%,连续4个月保持在51.0%以上,为2012年以来同期高点,延续平稳扩张态势。
CPI、PPI: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
新增人民币贷款: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其中,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占1月新增贷款比例达76.8%,相比2016年12月多增1.06万亿元,资金呈现出明显的“脱虚入实”趋势。
进出口:据海关统计,2017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5.9%;进口9111.7亿元,同比增长25.2%。
经济良好态势源于改革成效
取得这些成绩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密不可分。过去的一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在供给侧改革、减政放权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制度基础。
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宏观经济“脱虚向实”的趋势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密切相关。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目标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2016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5亿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亦不断下降。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的去产能、调结构、产业转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减少了无效供给,这都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推行营改增等改革降低企业负担。去年5月,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营改增减税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所有行业的减税规模逐月扩大,基本实现税负“只减不增”的基本目标。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2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营改增释放的减税红利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为供给者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减政放权为经济松绑。“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如是说。去年,国务院累计取消152项行政审批,清理规范192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宣布失效506件国务院文件,取消减免政府性基金,实现登记制度改革“五证合一”,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完善产权保护,让社会吃下“定心丸”。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对于矫正并稳定社会预期,给社会提供‘定心丸’和‘定盘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综合自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中华网、中新网、海外网、中国经济网、证券时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