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热点解析】农民工就业:与其羡慕“北上广”不如留恋“家乡美”

【理上网来·热点解析】农民工就业:与其羡慕“北上广”不如留恋“家乡美”

“80年代的农民工大军涌入‘北上广’,90年代的新型农民工新军‘留守家门口’。”近年来,专家学者每每用这句话来总结农民工就业趋势。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风风火火搞起新农村建设、产业调整转移速度加快,农村再也不是四海之内皆荒芜、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态,农民工就近就业空间增大,农民工的流动性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回顾从前,大批农村未就业青年,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青年,为摆脱贫困,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弃妻子地“组团”前往经济较发达的“北上广”,将自己的青春安放在一个陌生而喧嚷的大城市,开始茫茫打工路。然而,曾经想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展身手、大浪淘金的梦想却被现实被击碎一地。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专业技能、法律维权意识低、城乡户籍制度不健全等现实,让农民工无法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于在大城市有立足之地,幸福指数直线下降,农民工瞬间沦为城市的弱势群体。每每听到的新闻都是“农民工讨薪”“农民工子女就学难”“农民工就医养老难”等字眼,空巢老人养老、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也成了农民工漂流“北上广”的“阵痛”。

近年来,沿海城市春节过后“招工荒”等现象比比皆是,大众发现,人口迁徙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农民工开始留恋“家乡美”了。诚然,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政策倾向环境为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了广大空间,尤其是“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政策,让新型农民工抓住来了时代潮流的机遇,用“互联网+电商”,开启了新型“‘互联网+’就业模式”;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深挖农村发展潜能,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发展模式,农民变股民,土地变股金,返聘就业在自家田地里为龙头企业打工,开启了“股份合作就业模式”;农民工技能创业培训,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双向意愿的就业机会,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培育新型农民,鼓励农民工返乡二次创业,开启了“双边协议就业模式”。城镇化水平逐步实现均等化,让农民工就业、医疗、养老、子女就学、居住环境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工不再羡慕“北上广”开始留恋“家乡美”。

然而,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农民工民生问题依然严峻,要想让农民工对“家乡美”的“留恋”变成“驻守”还需众志成城。一方面,农民工要“转变观念,勇下海”。农名工要转变观念,消除弱势群体的观念,克服对政府“等靠要”的思想,破除陋习,大胆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发展机遇,在脱贫攻坚中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返乡的致富能手,要勇于扛起带头致富的胆子,因地制宜,挖崛家乡发展潜能,大胆创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政府要“备好干粮,扶上马”。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人社部门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按照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能力;要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通道,拓宽就业渠道;要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待就业。进一步营造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加大服务力度,及时为创业农民工提供生产技术、致富门道、市场信息、贷款、行政审批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优化自助创业的环境。同时,要继续改善农民工医疗、养老、子女就学、居住环境等条件,提升农民工返乡的幸福指数,确保农民工在返乡潮中实现良性回归。

农村天地广阔,农村青年大有可为。农民工以其羡慕“北上广”不如留恋“家乡美”,搭上改革发展的“便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增添发展新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