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走近先秦诸子,揭开庄子身世之谜(3)

摘要:间的观点在口耳相传中虽产生了一些添油加醋的成分,但也并非全不可信。关注不同文化层次的问题,才能走近先秦诸子。杨义教授将带领大家首先走近庄子,破解他的身世之谜。他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在当时普通百姓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情况下,庄子的“其学无所不窥”的博学何从谈起?二是他在宋国只是个漆园吏,哪来的资格与王侯将相对话,且衣冠不整、神情傲慢?三是为什么楚威王对庄子委以要职,都被他不屑一顾?

其实大量的民族记忆、民族想象都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比如黄帝的传说,尧舜的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实际上早就存在了,什么时候记录的?我们的疑古学派有时候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这些传说是先秦诸子伪造的,而实际上这都是民间的传说,诸子正是利用它们来创造自己的学问。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走了几万里,到处的人都在讲黄帝、尧舜,这就是民间的资源,民族对自己的部族始祖的一种记忆。包括现在的苗族,在苗族的古歌里,讲蚩尤是他们的祖先,他们认为人类文明三祖是炎帝、黄帝、蚩尤。清朝初期康熙年间有一个大学问家叫毛奇龄,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不记载的不等于不存在。“六经无髭髯”,髭就是上嘴唇的胡子,髯就是络腮胡子。“六经”里面没有“髭”字和“髯”字,但是中国人的胡子绝不是汉代才长出来的,是你认为有价值的时候才记载的。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左传》没有记载他,所以疑古的先生都认为孙武是子虚乌有的人,因为吴楚柏举之战有记载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吴王阖闾,一个是伍子胥,一个是吴王的弟弟夫概,而没有孙武。因为孙武是客卿,不是重臣,不像伍子胥是相,是帮助吴王阖闾上台的重臣。官方的文献很可能不记载参谋长或者高级参谋、军事专家,而把功劳都记在国王的身上。但是先秦的兵家文献记载了,《尉缭子》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他是谁呢?是齐桓公;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是谁呢?是吴起;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是谁呢?是孙武子。柏举之战,孙武指挥吴国的三万军队对抗楚国的二十万军队,他开始是坐在船上溯淮河西,楚军就张着口袋准备让他钻进来,但他突然中途把船抛掉,直插楚国首都,等楚军回援的时候,再打伏击仗。这种打法,就是孙武的打法。所以我们要关注民间的问题,关注不同文化层次的问题,才能走进诸子。先秦的书,《老子》是最早的,五千字,《孙子兵法》是六千多字,《论语》一万三千字,在当时就是很大的书了,《庄子》是六万六千字,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是庄子做的,外篇十五篇是别人所记的,还有杂篇十一篇是后学所做的,但是这个说法可能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些书影响了中国,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研究先秦诸子,就是研究自己的DNA。先秦诸子,既是我们思想上的先驱,又是我们精神上的朋友。先驱率先开展思想的原创,朋友则转过身来启发文明的对话。我们面对诸子,应该做的事情,乃是沟通诸子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深入地进行原创的对话,以对话开拓新的原创。要发现原创和深入对话,其中的关键,是使这些先驱和朋友真正在场。在场的要义,在于还原他们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

我们要走近诸子、还原诸子,首先要追问:诸子是谁?他们为何把著作写成这个样子?这就是研究诸子的发生学。比如庄子是谁?这个问题,二千多年就没有弄清楚。司马迁叙述先秦诸子,对庄子只作附传,附在《老子韩非列传》,非常粗略地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蒙地在宋国(河南商丘)的北部,漆园吏就是乡镇里种漆树、造漆料的小作坊的账房先生,恐怕连个股长都够不上。细读《庄子》就会发现,庄子的家世蕴藏着二千年来被忽略了的三个未解之谜:

(一)庄子家贫,到了要向监河侯借粟为炊的地步,监河侯推托“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庄子就以涸辙之鲋(鲫鱼)作比喻,说“君乃言此,曾不如索我于枯鱼之肆!”他是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那么他著书时“其学无所不窥”的博学何从谈起?当时可是学在官府,施行贵族教育。把官学变为私学的孔子,可没有收过一个弟子叫庄周。

(二)他出任一个小小的漆园吏,职位可能还不比现在的股长,那么他又哪来资格与那些王侯将相对话,而且衣冠不整,神情傲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若无相当的身份,恐怕早就受到驱逐或拘押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