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北京大运河的演变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报告人:王长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员
简 介: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初见成效。本期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以大量的地图和图片为依据,分析了北京大运河的地理基础,梳理了北京大运河的修建过程,展示了北京大运河景观演变过程,并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角度着重阐释了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
总播放:1762
发布时间:2022-11-25 14:30
  •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一带,西部和北部为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环抱,东南是一马平川。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使西北部上升为山地,东部下陷为平原,地理学上把这块平原称为“北京湾”。“北京湾”造就特殊的地形地势,使西北部徜徉流转于群山中的大小河流向东南平原汇流,形成北京大运河的地理基础。[文稿][课件]

  • 北京城的发展演变与城市河湖体系密切相关。历史上的北京城水资源丰富,内城与城外的联系常常依靠密布的河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从隋朝开挖永济渠讲起,依次向我们介绍了金中都的金口河、元大都的坝河和通惠河,以及明清时期漕运河道的变迁过程。[文稿][课件]

  • 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经历多次变迁。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丰富,包括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古代漕运设施等各种文化遗产。运河景观的演变过程体现出运河文化的演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从工程背景、实施情况及影响意义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和东交民巷玉河改造工程。[文稿][课件]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将北京大运河放在京杭大运河的整体视野下,通过对大数据的综合分析,找出北京大运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魅力,并综合对比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白浮泉湿地公园、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天津三岔河口、武清区北运河郊野公园,梳理出未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方向。[文稿][课件]

     

    王长松_副本

    王长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北京大运河的演变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本次报告共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北京大运河的地理基础;二是北京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三是北京大运河景观演变过程;四是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情况。

    一、北京大运河的地理基础

    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今日景观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理解今天的景观,首要之事就是了解之前的地理情况。在了解北京的地理情况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北京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及其用途,也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理解一项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用意。

    (一)北京的地质构造

    北京地处“北京湾”,西部和北部为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环抱,东南是一马平川。“燕山运动”使西北部上升为山地,东部下陷为平原,地理学上把这块平原称为“北京湾”。“北京湾”一词是由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斯于20世纪初提出。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北京地区被称为“北京湾”,中国人将其形象地提出来后,也得到了其他国家地质学家的认同。“燕山运动”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首先发现和确定。翁文灏先生在地质学领域里开拓了很多成就,为我国的地质构造研究尤其是地震方面的研究和监测作出学术贡献。比如,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沈括的推测非常符合今天地质学的科学理论。

    通过几代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钻研、积累,我们绘成了北京的地质构造图。北京的西北部和西部群山环绕,也有一部分构造带。东南部地区下降形成海湾,河流将泥沙携带至此,通过多年沉积,海湾逐渐成为小平原。小平原不是一次性构成的,而是经过多次河流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原比较核心的地方是永定河的一处古老的冲积扇,它的泥沙堆积形成相对较早。北京城最早核心选址的地方就在扇缘处,可见城市选址是非常讲究的。

    (二)北京的河流分布

    “北京湾”的形成既有山地的抬升作用,也有河流的冲积作用。北京地区的河流主要属于海河流域,包括五大支流(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和一个小支流(北运河)。这些支流的行程与水文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行程较短,夏秋季节洪水爆发,冬春季节缺少水源,有的含沙量较大,径流量也较大,带来大量泥沙在平原地区堆积。

    不同时期古河道的河流有不同的流向,泥沙沉积自然也有方向变化,有的从西北向东南,有的从西南向东北。最早影响河北平原堆积的是古黄河,尤其是唐宋之前,黄河下游河道基本上是在渤海入海,比如《山经》河。《山经》河是“北播为九河”中的一条。“北播为九河”形象地说明了黄河下游河道相对较多。第二条河流是《禹贡》河。第三条比较有名的有文献记载的大河是《汉志》河。《汉志》指《汉书·地理志》。《汉书》首创地理志这一体例,不仅详细记录了行政区划、人口、风俗习惯,还明确记载了很多山川位置,其中便提到了黄河下游的古河道。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