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洪业:积极应用大数据创新政府决策方式(2)

吕洪业:积极应用大数据创新政府决策方式(2)

为什么大数据在政府决策中“雷声大雨点小”

近几年,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和运营、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与其商业应用和自身价值潜力相比,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仍未普遍使用,在政府决策中更是“雷声大雨点小”。

思想门槛。大数据概念普及和应用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多数决策者还处于观察、理解和学习的阶段,短时间内还难以自觉地将大数据作为辅助决策的手段。但不可否认,一些决策者对数据决策持冷淡甚至抵触的情绪。有调查显示,在各部委信息化部门中,近四成负责人对大数据提升业务能力“未予以足够重视”。对于一些管理部门而言,“拍脑袋”决策、封闭式决策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权力感最强的决策方式,这种思维定势天然地排斥数据决策。甚至部分人对互联网产品抱有偏见,将微博、微信甚至智能手机都看作是泄密的渠道,思想和行动上“不接受、不了解、不使用”,对大数据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技术门槛。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域广、时效性高等优点,但也会带来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的问题。要将海量数据转换为可供决策参考的可读信息,需要经过数据准备(搜集、抽取、清洗、转化、加载等)、建立模型、实施部署、输出结果等多个阶段。因此,把纷繁复杂的文字、语音、图片等数据转换成可视化和易读性的决策参考信息是个难度较大的“技术活”,须兼具熟悉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的技术能力,这对每一级政府、每一个部门都是不小的挑战。实践中,若不借助外力,应用时普遍会遇到“信息海洋如何捞干货”的难题,这是影响数据决策的一大门槛。

数据门槛。政府决策多带有全局性,作为辅助决策的大数据分析需借助多部门、多领域的关联数据。近些年,我国政务信息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仍不健全,实际中存在不敢、不愿和不会共享数据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部门存在“数据小农”心态,数据专享的权属观念甚重,把数据看作部门“隐私”,保护得密不透风,有的还将数据神秘化甚至权力化、利益化,从中寻租牟利。部门间数据无法做到互联共享,大数据分析就是无米之炊,数据决策更是纸上谈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