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增强技工教育吸引力(2)

弘扬“工匠精神” 增强技工教育吸引力(2)

两年前,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热播,那些在车间里的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让不少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他在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创造出神奇的“火花艺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从业30多年,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背后,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比如忍受着“铁屑飞下来烫到脸上就烫到一个泡”的痛苦。一部纪录片说明,高级技工的获得感,不仅应该体现为物质待遇,更应该体现在社会尊重上。少一些“好听点叫工匠,客气点叫蓝领”的偏见和戏谑,高级技工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社会也才能涌现出更多大国工匠、激发出更多工匠精神。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在炉火纯青的技艺锤炼中,高级技工们不仅可实现自我价值,更为奔腾向前的创新时代注入动力。拆掉技工培养的隔离墙,打破高级技工成长的天花板,当高级技工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多创造力,驶上快车道的中国制造,就能不断升级为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倡导“工匠精神“,也要挤挤“人才泡沫”

欲求“工匠精神“,先得有一批名副其实的工匠。不过,人才相对过剩的态势下,工匠则极其稀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长期短板化,让整个蓝领阶层数量偏少、结构不优,难以适应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退求其次数量更为庞大。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

工匠精神缺失,制造大国就无法成为制造强国,甚至倒在“一支圆珠笔芯”上。你造芯来我造笔,你造核来我造壳,你当老板我打工,你赚钱来我加工,则是中国制造业真实的现状。代加工生产手机的厂商不计其数,不过数千元一部的手机,加工厂的利润其极微薄,为了维持运转和生产,即便赚几毛到几元钱,也有厂商不敢丝毫懈怠。

我国每年生产几十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缺乏核心技术,产量巨大、价低、利润薄,这便是被人称之的“圆珠笔现象”,也是国内制造业的真实处境——大而不强,低附加值,替人作嫁衣裳。为什么日本马桶会被疯抢,何以连圆珠笔芯都造不出来,这个问题需要用“没有优质的技工人才”来回答。

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和生产力。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史上最难就业季”屡被突破;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比如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的高价,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的高级技工。

不可否认,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是众多家长与学生,宁可挤普通高校这条独木桥,也不愿意选择读职校从事技工的原因。然歧视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市场导向本身出现了问题。如果整个国家对制造业都不重视,扶持制造业的所有政策都漂于空中,没有相对优越的经济待遇和政策红利,则无法产生极强的吸附力。在此,有两个例子可以佐证,一是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可能还不及炒一两套房;二是有新闻说,某地为了吸引人才而优待名校毕业生,博士研究生两年之后就可以成为副处级干部。试想,若是技校生有此待遇,追求者岂能不趋之若鹜。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以重视制造业为前提和基础,让从业者拥有最强的动力源。人都有驱利性,若是从来高级技工,不但拥有十分优厚的待遇,还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工匠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工匠精神才会有源头之水。倡导“工匠精神”,也要挤挤“人才泡沫”,不过,在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情况下,最好的手段就是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以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为前提,先让制造产业和职业教育拥有良好的政策红利,外部环境,让人获得更高的预期,工匠的缺短,工匠精神的缺失,自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