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国家安全内涵
虽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主要立足点在于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但从客观效果上看,“一带一路”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打击三股势力、营造和平相处的国际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一带一路”有利于实现我国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保障海上资源能源运输线的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粮食全部自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条件非常优越,农产品特别是畜牧业产品比较优势明显,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热带水果出口地,“一带一路”为亚洲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进入我国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丰富普通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能源安全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最核心部分,中亚、西亚地区是全球石油、天然气最富集地区,目前中哈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中哈两国的共同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国深化与周边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海上丝绸之路”与我国目前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在很大程度上重叠在一起,保持与沿途国家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对于保障我国海上能源运输线的安全意义重大。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对三股势力的预防、打击标本兼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使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得以趁虚而入。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一带一路”带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消除三股势力兴风作浪的社会土壤;“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将带动各民族、宗教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从而消除三股势力产生的思想根源;三股势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任由三股势力恣意破坏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客观上需要沿途各国对恐怖主义等形成联合打压之势,共同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这样就极大地压缩了三股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
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看,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注重平等协作、合作发展,这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壮大的担忧和疑虑,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某些国家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试图在军事力量退出后继续通过政治、经济、安全手段谋求地区主导权截然不同,我国明确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干涉他国内政事务、不谋求经济带发展主导权,更不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结盟对抗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地域和国别方面坚持开放原则,凡属于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范围的国家均可参与,甚至另外一些不属此列的友好邻国,只要有合作意向亦可参与进来;在合作机制上,我国不搞“拉帮结派”、建立任何新的双多边机制,倡导充分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峰会、欧亚经济联盟等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平台推动“一带一路”规划建设。通过“一带一路”的典型示范作用,我们可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发展壮大后的中国依然是维持国际和平、推动世界进步的中流砥柱。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人文内涵
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苜蓿和葡萄、南亚和东南亚的奇珍异宝、欧洲的玻璃和雕塑,还有各地的音乐、绘画、舞蹈、宗教,以及甘英出使大秦、马可波罗访问元朝、郑和下西洋等中外交流创举,为当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人文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扩大各国科技合作、密切人员往来,为中国及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中亚地区拥有苏联时期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等方面丰富的科技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某些技术装备仍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中亚地区自身工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使这些技术装备长期处于尘封状态,而“一带一路”将东亚至欧洲的广大地区联系起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合作潜力必将使这些科技遗产重新焕发活力;欧洲城镇化建设经验、生态技术、精密制造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巨大,但目前欧洲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进入中国还存在不少障碍,“一带一路”为中欧技术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中间过渡地带;中东国家的节水农业、印度的信息产业等技术优势也比较明显,合作交流的潜力巨大。另外,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频繁,各类高校、研究机构、企业间的学术交往、人才交流、技术合作等也将日益加强,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一带一路”为加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与误解、增强尊重互信、共创人类文明繁荣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任何民族、宗教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保护、传承好自身独特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其他民族、宗教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和优秀成果,“一带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诞生于此,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也发源于此并流传至世界各个角落,“一带一路”通过经贸合作带动人文交流,必将在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对外交往总是充满征服和奴役、刀剑和鲜血不同,我国的文化传统始终坚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礼相待”等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原则,因而平等友好、互惠互利是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活动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构建必将使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大范围地走向世界,使之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成为增强各国尊重互信、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原则标准。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